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覺知的注意力與記憶體__vidya



如果專注的一直看著一個字、一個人或是一棵樹,看久了,就會忽然發現不認識那個字、那個人、那棵樹了會發生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注意力焦點與收放的關係。無論在什麼時刻,我們的腦部都會藉著感官接收外界很多的訊息,然後腦部會自動處理這些訊息產生一些結果,這些經由外界訊息輸入腦部產生的結果幾乎是同時發生的,也就是說一堆訊息進到腦部,同時產生很多結果,而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的注意力一次只注意一個結果。比如說,我們看著一個字的時候,腦部會幫我們處理這個字傳來的相關訊息,此字相關的形狀、顏色、發音、情緒、情境、解釋而我們通常只注意到此字的解釋,而忽略了其他的結果。而當我們注意力一直放在那個字上面一段時間(兩三分鐘)後,對於那個字產生的解釋失去了專注,注意力就會放在其他結果上(如顏色),而覺知到其他的結果了。

在每個人的覺知中都有可以隨意控制的注意力,這是一種有指向與範圍的東西。人的注意力就像是一道光束,可以集中成一點或分散很多點,越集中就會越專注,對於那個單一對象的變化察覺就越細微,分散越多,察覺的變化就會越簡略。有人是認為注意力越集中(能量光束越強),覺知就能察覺到穿透與超越目前覺知的細緻程度,這就是我們覺知所具有的注意力的作用。

注意力的指向是依照我們可以隨意控制的意願來指向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發覺身體感官與腦部產生的那些感覺或想法不只一個的時候,注意力就能夠指向到不同的地方,覺知到不同的事實。這種注意力的指向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慣性」,當我們注意力老是只注意到某些焦點時,就會成為一種引力,越常注意哪些焦點,那些焦點的引力就會越強,若沒察覺這種引力作用,我們注意力的指向便會不知不覺被這些引力大的焦點所吸引,形成了一種強而有力的觀念、概念、規則認為什麼事情「一定要如何」才是對的,有人形容這種作用叫做「業力」。就如圖上的那些彩色字,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內容,常常使用文字的人會先注意到字義,常常使用顏色的人則往往先注意到顏色,也有人會是字型通常跟我們學習的過程有關,這就表示注意力的指向所使用的次數是會形成這種先後順序。不過這種先後順序並沒有什麼好壞對錯,只是後天的環境不同罷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察覺此一事實,並且別讓自己陷入只察覺到第一個順位的結果,那會使人變得機械化,跟機器人沒有兩樣,輸入什麼,便得到什麼。

如果我們在看一個對象的時候,不管腦中出現了什麼其他感覺或想法,都將注意力的焦點定在對象的視覺覺知之上,比較長的時間(比如說五或十分鐘甚至更久)之後,也就是只看到那個對象,而沒有在產生其他任何想法或感覺時,也就是覺知直接繞過思考得到感官所獲得的訊息時,我們就會感覺到另一種感覺,比如說盯著遠方那棵大樹、一隻鳥,這種不曾出現過的感覺,有人說那是種真正愉悅、那個對象就像在你眼前、萬物一體、萬物無分界的能量其實那種感覺本來就在我們的腦中(右腦)或者在腦部之外的能量體(星光體)裡產生,只是我們一般察覺不到,因為注意力通常都被吸入引力大的業力漩渦之中,這也就是說,我們的覺知其實有著更大的範圍,只是我們的注意力慣性太強而未曾注意而已。如果我們時常練習這種專注方式,就能注意到思考或感官之外更多的訊息,而不只是陷入腦部思考所產生的那些虛幻感覺之中。

同樣的,當我們閉上眼睛然後保持注意力的警覺,去注意每一個出現在腦中的事物,或者緊盯著某一個感覺,比如說,呼吸,等到想法與感覺逐漸散去,注意力集中到失去身體所有的感覺時,這注意力集中的光束就超越了現有覺知的範圍,達到更高振動密度的覺知範圍,另一種未曾出現的感覺就可能會出現,不過如果我們要「記住」這種感覺有個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能量形成可記憶此種感覺的記憶體,有人形容這種東西叫容器、器皿,這種記憶體並不是左腦(理性)能量提升後所產生的,而是右腦(感性)提升能量所產生的。沒有這種記憶體的狀況,其實就是一種無覺知的睡眠,也就是睡覺時毫無知覺(沒有任何身體的感覺),而產生這種記憶體之後,睡覺時就會有覺知,作夢時也能察覺自己正在作夢,沒作夢時,也能察覺有另一種身體以外的感覺。當然在產生此種記憶體的方法上,必須先「認識自己」有哪些未完成的感受,完成那些感受之後,能量就能儲存到足以產生記憶高振動密度的記憶體、容器、器皿了。

注意力的指向與高振動密度的記憶體(容器、器皿)覺知範圍擴展的基本要件,沒有這些零件,覺知無法提升,沒有提升覺知的意識狀態,無法真正改變世界,因為不管外在如何的改變,只要內在的意識狀態不變,外在的環境只是不斷的消長,整個系統的總和始終未曾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