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我們的「生命驅動力」是隨時都有一些部分在「生理循環」之上的,以維持生理機制的正常運作,就算在睡夢中,這部分的「生命驅動力」仍然是存在的,只是我們的「注意力」被抽離到其他地方(不同空間次元,密度),但只要生理發出訊號,「注意力」就會抽回到生理與思維的層次裡,然後就醒來了...
容易「尿床」的人(小孩、老人、有生理障礙的),在熟睡的時候(注意力絕大部分被抽離),「生命驅動力」留滯在生理運作上的部分較功能正常者反應為慢,所以來不及通知,就會產生這種結果了...
失眠與淺眠很大一部份是因為「身體循環」不良造成「注意力」得多留一些在身體上,所以會有比較多的「注意力」抽離不了「身體」,使得比一般「正常睡眠」所需的注意力更少的「注意力」抽離到「睡眠」的意識層次。在身體上的「注意力」越多,睡眠品質就越差。
這好比是說,如果注意力總共有100分,如果正常睡眠的注意力分配比例,[生理:思維:靈魂=10:10:80]的話,那麼「淺眠」可能就是[生理:思維:靈魂=30:20:50],「失眠」可能就是[生理:思維:靈魂=40:30:30],靈魂層注意力分配跨不過50%的門檻值,怎麼躺也睡不著..
「生命驅動力」是一種有「自然規律」的動力來源,「自然規律」也會驅使自然環境產生變化、春夏秋冬、東西南北...當然留滯在[生理/思維/靈魂]的比例也是有規則的,「注意力」可以影響「生命驅動力」在各層次的作用,但是不能改變其來到身心靈各層次的數量與比例,一般稱為「天道定數」。所以才有所謂的「養生之道」闡明是需要配合「天地之氣」來作息,就是要說明我們可以用「注意力」來配合「生命驅動力」,獲得自然本身就已經給予我們的「和諧之道」。
每個人所包含的「身心靈」顯現方式與「靈魂結構(意識頻率結構)」有關,「生命驅動力」通過每個個體(包括人)的那個結構,投射出不同的驅動力,塑造每個人不同身心靈各方面的顯現,「顯現」在物理現象上就稱為「能量」。而人的注意力因為那個結構各有所不同原因,產生每個人「注意力指向」的慣性,所以應該可以彙整成四個東西,一種有規律的「驅動力」-->通過-->「意識頻率結構」-->顯現「身心靈」+ 「注意力」,「注意力」會與環境產生「感受」,「感受」可以回饋調整「意識頻率結構」....
當然,這「生命驅動力」則是包含所有萬物萬有的驅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