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悟__vidya


 通常「悟」會用其他方式敘述,形容成知道、明瞭、瞭解、明白、了了分明而它的意思表面上看起來簡單,但如果去深入探討會發現其實我們似乎不是真的知道「悟」所顯現的東西是哪些內容,而又為什麼是如此顯現。一般我們都會很直接的反應說「悟」是深入瞭解的意思,但是這裡面還是有一些內容存在。
 事情是這樣的,當我們開始獲得一些「發現」的時候,「感覺」就發生了,這也就是說,「感覺」是至少兩種有差異的東西之間的關係,我們現在的所能獲得的感覺透過各種有形感官以及無形感官的匯集,所以感官是媒介,是「我」與「非我」的媒介,事實上,「感官媒介」也是在「非我」範圍之內的,所以嚴格說起來,「感覺」是「我」與「非我」之間的效應。而「悟」這件事情則是指「感覺」效應的改變,也就是「我」與「非我」的關係變動。所以當我們的「我」悟了某些事情以後,就會改變「我」原來的樣子,換句話說,悟了某些東西之後的「我」與之前已經不一樣了。不一樣的地方是,比如說,
「我n= {f1,f2,f3…fn}
然後「我」增加察覺了fn+1(悟了fn+1頻率),那麼,
「我n+ {fn+1} = {f1,f2,f3…fn,fn+1} = 「我n+1」,
每個fx都代表一種頻率,這種改變屬於「我」在意識頻率結構(參考 意識頻率結構)上基本的改變,當然頻率結構的集合是一種把頻率分開的表達方式(參考 頻譜),不過在呈現顯化之後,那就是整個合成後的現象(參考 疊加原理),不過這種合成並非只是加///除這些「線性合成」的觀念,因為不同頻率相互之間的影響是非線性的,在不同「介質」的環境下的合成是呈現非線性的現象(參考 非線性光學)。如果以劃分特定頻率範圍(密度)為不同的「介質」,那麼頻率的合成影響則是跨越密度的顯現(參考 時空的頻率密度)。這種跨越密度的顯現,其實已經超出我們察覺能力的範圍,那些我們認為「無來由」的顯現(參考 生命、動),不管是在感官(視、聽、嗅、味、觸)察覺層面或者是更細微直接的感應,均應屬不同密度的頻率源,穿越我們察覺能力所在介質的現象。這種穿越密度的意識頻率影響其作用之「處所」並非是在我們時時感覺到的時間、空間這種地方,我們應該永遠感覺不到那個「處所」,因為「感覺」是從那個「處所」穿越密度的出發與返回,「我」不是那所有的感覺,不然「我」就不會有「感覺」這種事情發生。那個「意識頻率結構」究竟在哪裡?它不是空間位置的概念,亦不在任何時空中,因為時空畢竟只是「意識」振動(自旋)的現象而已。

這種「無來由」的現象,通常被形容為「神秘」的現象,就像「悟」這種事情也充滿了這種神秘。因為我們觀察不到那些察覺範圍以外的事情,僅能就我們察覺到的現象分成幾種來解釋,所以「悟」的過程就有了「頓悟」、「漸悟」這兩種分別,事實上,「悟」表現出來的效果雖然有所不同,不過在深層實際的變動上都是需要一條一條的頻率增加的。只是有些頻率的合成反應在察覺範圍的擴展上並不是那麼明顯,甚至連自己都尚未察覺那比較不明顯的改變,所以才有那種忽然頓悟的感覺,其實那些改變一定是有發生的,差別只是察不察覺得到。比如說,開悟需要100條頻率的合成,而這100條亦有分重大影響與輕微影響整個「意識頻率結構」,若開到50條頻率時,忽然開到重大影響的10條,那表現出來就是「頓悟」,若開到70條頻率,但是尚未開到那重大影響的10條,那就變成了「漸悟」了。這也是我們經常覺得有些開悟者、成道者,事實上對於生活的每個層面都仍有尚未貫通而有些與事實不符的現象,因為他們可能已經開了重大影響的那10條頻率,不過其它的影響較輕微的頻率開啟的也不是那麼完整,這也是開悟成道者們又來到我們這個密度(頻率範圍)的原因,不然都成道了,還來這裡作什麼?當然,這種說法只是個簡單的比喻,真正的改變方式,還需要更多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在心裡開始不自覺的嚮往那些開悟、解脫境界時,別忘了,每個人都只是頻率開啟方式與過程不同而已,那個「意識頻率結構」背後的意識本質都是相同的,而頻率只是種可變的現象,「意識頻率結構」終將會改變的。同樣的,如果成道者們只沈浸在那10條重大的改變頻率,這樣其實也浪費了此生,並沒有增加擴展什麼新的頻率。
人生並不是要「追求」什麼開悟或解脫,因為不管我們知道或不知道,生活的各種感覺本身就是「悟」的過程,開啟頻率的過程。或者說我們人生也只能去「感覺那感覺不到的感覺」,藉此擴展感覺範圍,增加頻率結構的完整度,不過就算沒有感覺到什麼增加的感覺也沒關係,因為我們終將隨著那股不知名的、無來由動力來源繼續走向擴展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