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一__vidya


「一」在我們思維中的觀念、意象的形成,是由於察覺能力對於「空間」與「模擬」能力的疊加效應所致(參考 1+0=?),所以通常我們對於「一」的認識大多數是歸入「直覺」的範疇,或說是思維功能上的「自動反射」動作,也就是說,我們並無法探知「一」的觀念想法中所包含的更細微內涵。不過如果再仔細拆解,其實還有東西在「一」裡面。

「一」牽涉到的意涵很多,最基礎的察覺原點算是「連續」特性,具有連續特性的那些,都算是同一個。以「物質」來說,當我們察覺到不連續的物質時,就會開始識別出一個一個分離的、已切割的物質團,那些物質團就是數量化的個體了。聲音的切割是一陣一陣的,風也是一波一波的,想法感覺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出現,所以事實上,分離、切割是察覺能力所產生的結果,因為察覺能力可以感覺到的範圍有界線,這些訊息超出察覺界線的時候,就發生了「不連續」的事情,也就是感覺不到的空隙。因為我們發現自己的察覺能力是有界線、有限制的(參考 視覺系統),於是開始瞭解到這世界的「不連續」是由於自己察覺能力的限制,加上我們可以藉由各種工具或察覺增進的方式,發現在不連續的空隙中總是還有東西在那空隙中,物理上的真空不是真空,還會冒出能量來(參考 零點能量),感覺的空白不是空白,本來那些無法察覺的空無空白,在保持察覺的靜坐過程中,亦可以察覺那空無中,出現又消失的感覺(參考 靜坐量子通訊),這些感覺也是察覺能力基礎,反映在身體、思維各個層面(參考 超覺靜坐)。所以我們用自己的思維推論能力去產生一個「世界原來是連續的」或者是「一即一切」的結果,這個結果雖然是一種推論,不過卻是有跡可尋的方向。
雖然我們無法肯定表現出這個「連續」特性的原因,不過這個特性是確實存在並且不斷發生的。在「連續」的條件之下,這世界就存在著一種聯繫的關係,使得世界為「一」而不是其他分離的、可切割狀態。如果我們試圖將「一」分割成很多部分,然後再將這許多的部分總和起來成為整體,這種「組合式」堆疊的觀念可能不是事實,因為「不斷切割」似乎沒有盡頭,任何一個東西沒有辦法找到它的最後「不可切割」的那個東西,有人覺得可以找得到宇宙最基本的粒子(參考 希格斯玻色子),有人則認為沒有最小的粒子,一切都只是振動的幻影(參考 弦理論),其實無論是哪種狀況都無可厚非,探究這世界究竟是不是「無窮無盡」的,也正是奇妙美麗的感受來源。見不到底不能輕易的推論成,沒有底,亦不能簡單的推論為一定有底。
我們發現這世界在我們察覺範圍所顯現的,除了「連續」與「無窮無盡」的特徵之外,也有一種整體包含部分、部分包含整體的現象,這個現象在各種生物的表徵與常被我們視為沒有規則的山川河嶽中發現,意思是說,無論我們將一個東西切割成多小的、等比例的部分,那個部分仍然有著原來那個東西的特徵存在,比如說形狀特徵(參考 碎形、全息理論)。這種整體與部分相似的「自我相似性」似乎在告訴我們,真實是沒有大小尺度之別的,其內涵都是一樣的。「連續」似乎也在告訴我們,真實是沒有完全可切割的個體,一切都有相連的關係存在。而「無窮無盡」則顯示了沒有真正的消失,也沒有真正的創造,一切現象都是在察覺範圍邊界出出入入、來來去去而已,無論我們怎麼對映,都只是跳脫不了在某個範圍之中(參考 無限中整體與部分)。如果把「連續」「無窮無盡」與「自我相似性」放在一起,似乎否定了所有可察覺的「現象」,沒有尺度、沒有量化、沒有個體、沒有分別,所有察覺到的有差異性的感覺都是背後有個隱密的、永遠無法察覺的「Χ」在那裡,將之形容為「一」或者「意識」(參考 意識)
雖是如此,我們就生活在我們有限的察覺範圍裡,這並沒有什麼要逃離或超脫、還是有一定要完成什麼使命之類的,感覺那在察覺界線內外,來來去去的訊息,這些訊息都是真實且美妙的。不過這並不表示我們就無須探索,因為探索是思維的本能,停止探索其實是在拒絕本能,拒絕了本能,真實的訊息就接收不到了。


超覺靜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