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軍隊__vidya


自從人類社會群聚化、國家化之後,因為在生理與心理上的基本所需,就自然會有「生活安全」的需求,也因為這個需求所以會有類似「軍隊」的組織出現,所以「軍隊」的最原始功能就是促成「生活安全」這件事,如果這個功能不能達成,那麼「軍隊」就完全失去了對那個社會、國家的價值。在社會上一個沒有價值的組織團體,其所衍生的問題是層出不窮的,因為它的存在是多餘的、不被群體所需要的。很多關於「軍隊」發生的社會案件(參考 國軍殺人懶人包),其實就是出自於這種基本價值的混亂。這些案件其實也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因為以台灣來說,軍隊失去對社會的價值並非是這幾個月才發生的。不管是什麼社會案件,浮出檯面的都只是最後冒出的現象,我們要從這最後的現象來瞭解根本的原因為何。

人類社會的群聚化是一種察覺能力發展的過程階段之一,經由這種群聚化的過程使得人們在「心智」功能的發展上擴大到社會關係的察覺之上,當然這樣的群聚化過程在我們「心智」發展的歷程上總會發生一些衝突,然後再產生一些共同的機制來整合與協調共同生活的方式(參考 整合的前進)。這個過程的長短是由人們集體的「心智」狀態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在每個時間點,集體的心智狀態就正好反映出那個時間的社會現象,這種群體整合發展就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感受,我們有很大一部份的感受都是來自人群交互產生的作用(參考 群體)。每個人天生都擁有一個獨特的特性與傾向,這種特性與傾向是由於人們的出現在這裡之前早就存在了一個「意識頻率結構」(參考 意識的頻率結構),而發展每個人獨特的這個「意識頻率結構」正是一種被原本存在的驅動力(參考 生命)所推動而產生各種欲望、感覺、想法(參考 意識頻率狀態),總和的效應就產生各種群體的社會現象。

以台灣的軍隊來說,在已經兩岸和平了55年的狀況之下(參考 823砲戰),台灣的軍隊就陷入無事可作的處境,因為人們對於國家安全的觀念漸漸地從危險趨向安全。國軍的「無事可作」其實老早已經形成並存在於絕大多數人們的觀念之中,由於大多數人們仍處於強烈的情緒、記憶與情境的察覺能力,形成「比較」的基本思維邏輯,這種想法會引發出「鄙視」的心態,認為國軍是多餘的、毫無用處的,不僅如此,每年花費人民的納稅錢,加深人們內心的「鄙視」,我們在各種言論中都能發現這種現象。雖然這也是事實,不過若以「鄙視」的觀點去看待國軍這個組織,就會衍生更多的問題,因為「鄙視」始終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多數的人們對於軍隊採取「鄙視」的心態來面對,這不但包含了非軍隊組織內的人,也包含了屬於軍隊組織的人們,換句話說,就連軍隊的人,都覺得自己對群體毫無益處,這種「利益人群」的想法,其實是老早就存在於每個人的意識頻率的基本架構之中,這個深層的想法也是驅動我們肯定自我價值的基礎,自我價值是心智發展必經的過程(參考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集體心智普遍認為「軍隊」價值低落,衝突對立、相互敵視的行為便由此發生,在軍隊團體中劃分團體相互危害。處於客觀環境、條件、規定均較弱勢的團體自然會變成被凌虐的對象,比如說義務役人員。這種鄙視而起的社會現象在社會上已經存在一段時日,在軍隊強勢的強迫制度下,就顯得更為明顯。而軍隊裡的施虐者本身其實也是這種社會鄙視環境下的受害者,他們每天醉生夢死,不斷找尋刺激、快樂,極度維護自我那些毫無理性的「情緒」,內心充滿空虛與不敢面對的痛苦,因為他們內心深處自知是生活對社會毫無價值的人生。軍隊是個痛苦磨難的地方,人人都想逃離。

「軍隊」的基本功能只被定義成「保家衛國」就已經是痛苦的開始了,因為人們集體的心智發展已經逐漸趨向群體共處的階段,這基本功能就已經逐漸在消退中。要解決軍隊的種種問題說來複雜,其實簡單,就是要隨著集體心智發展的變遷修改軍隊的制度來符合這種內心的變遷,軍隊也能致力於趨向於社會共同意願的工作內容來因應與改變社會氛圍,例如從事社會公益,在軍人內心與社會價值觀上尋找可行的轉變方案,把軍隊禁鎖在「保衛」或「作戰」的思維模式之下,其所產生的鄙視,以及鄙視驅動下的悲劇是無法停止的。當然治標(懲處、規範、負責、審判)是需要的,但治本需從根源改變才能有效,改變被軍隊基本功能限制而「無事可作」的基本思維,才能停止悲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