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意識的頻率結構__vidya



生命現象是多種頻率振動所複合而成的結果,「人」這種生命則包含了物質、生物、心智與靈魂這些不同的頻率範圍。對於我們所能覺知的外在對象,人、各種生物、礦物、電、磁、場、光、力、溫度、想法、觀念、感覺,萬物都有其各自的振動頻率,是單一或者是複合的,所以「頻率」是決定在覺知裡顯現什麼東西的原因。「覺知」是意識的頻率差異所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覺知(感覺)到另外的東西,根本上都屬頻率差異的現象。「頻率」是某個「存在的東西」振動的快慢,而那個「存在的東西」就稱為「意識」,意識這種東西不是能量、不是物質、不是電磁光力場、不是想法感覺,不是我們所覺知的一切對象,而萬物變化的唯一驅動力就是意識振動頻率的變化,其餘的都只是受驅動的表面現象。

意識的振動是自發性的,也就是說,意識本身決定了要振動的頻率,當振動頻率改變,所相對覺知的世界便不相同。意識決定了本身的頻率,這個決定的行為稱為「注意力」,我們可以控制注意力的指向來專注某些特定的人事物。所以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意識所處的頻率範圍,雖說如此,但是卻有一個條件限制,就是「記憶體」所能紀錄的範圍。意識均具有覺知的功能,意識接收到某些訊息產生了覺知的結果,就會將這些結果紀錄在記憶體裡面,就好比是一個可以裝東西的容器,可以填裝很多訊息。有人說記憶體這種東西就是一種「存在」,無論多少訊息發生並與意識作用產生感受,如果沒有記憶體加以紀錄,那些訊息就不存在,這是相對於意識覺知可以獲得感受的範圍而言。不過也有人認為,無論有沒有記憶體,能不能獲得感受,那些頻率訊息始終是存在的。姑且不論「存在」指的是哪一種說法,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記憶體,就沒有感受,沒有感受就什麼也沒有了。

意識本就是既有的東西,他們分分合合的去構成不同類別的意識,並且所有萬物原本都是各式類別的意識所構建而成的,記憶體也不例外。不過相對於一般鬆散(低頻率)的意識頻率,記憶體是種比較緻密、結構化的意識頻率。當鬆散的外界意識(外界訊息)與較為緻密的記憶體(意識覺知本身)相互作用後,就會產生兩者頻率均有變動的結果,也就是說外界訊息與記憶體融合變成另外一個頻率的意識了。就像紅色光融合黃色光,就變成了橙色光,紅//////紫,七種頻率的光就能融合成白光。白光是頻率結構完整的光意識,它就能成為緻密的記憶體,紀錄光的訊息。「頻率結構」指的則是多種不同頻率的意識融合、組合起來成為一體的方式。

包括日常清醒、睡眠夢境、睡眠無夢、情緒激動、專心這些「人」的意識狀態總是會因為注意力指向而變來變去,不會固定在某一種狀態,所以覺知的頻率是經常切換的,而要產生頻率結構完整的、可記憶的意識體(記憶體),則需要不同頻率的訊息與意識本身產生感受來完成,真正用原本的意識去體驗、去感受,才能獲得完整結構的記憶體,使得感受成為存在,沒有記憶體,就如同過眼雲煙,不曾存在了。通常我們覺知到的感受都屬於心智頻率的範圍,包括感官、情緒、回憶、情境、分析、歸納、推論,這所有通稱的感覺與想法,我們很容易一直被反射心智上的重複感受所掩蓋其他頻率的感受,單一的心智感受使得頻率結構匱乏,以實際的感受來說,這就是「空虛」的來源,感受不到心智頻率之外的感受,這些感受是殘缺與單調的。我們所有出自於心智上的希冀與貪求,皆來自於空虛,這是我們過度偏好心智頻率的感受所產生的頻率結構失衡的結果。

真正的感受不是改變意識狀態,而是改變意識的頻率結構,成為完整的感受記憶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