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感覺與科學__vidya





事實上,「感覺」是任何存在的基本要件,不僅僅是「科學」這件事情而已。

一般來說,「科學」會被定義成「可重複實現的理論或方法」,也有人說是「具有明確證據的現象描述」,也就是說,所謂的科學,就是可以讓我們感覺到「證據」的那些背後的原理。我們通常都認為科學是採用「客觀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其實我們認為的這個「客觀角度」是以人們的感覺範圍為衡量的基準,所以現在的科學是以人們現在感覺範圍為參考點的一種產物,所有的結果都是相對於人們的感覺。人們的感覺是有其範圍的,這範圍指的並不是看得有多遠、或聽得到多微弱的聲音,而是指振動頻率的感應範圍,比如說視覺的可見光頻率範圍、聽覺的聲音頻率範圍。

對於科學的研究範圍,包含所有的物理、化學、生物之類別一律以人的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可以辨識的範圍為根本來識別其他物質所產生的各種現象,無論我們是用超大望遠鏡或是放大千萬倍的電子顯微鏡,還是將各種音波、電波、磁場使用量測儀器將其數據化,目的都只是將自然現象轉換成我們感官可以辨識的範圍以內,這些轉換過後的資訊就是科學所認定的「證據」,所以不論科技如何日新月異,可以擴展多少觀察的尺度,終究也是以物質所製成的儀器來將現象訊息轉換,變成感官可辨識的頻率範圍之內,物質本身對於外界感應,亦侷限於物質本身的振動頻率範圍,超越物質的儀器所能感測的頻率,便無任何方式可以量測了。不可否認的,人或某些動物具有情緒、情感這些作用,而這些作用,儀器無法量測,儀器可以量測的都只是這些作用以後產生的生理變化,並不是情緒本身。就像儀器雖可以量測到腦波,但是無法直接得知覺知本身的狀態。科學還包含了這些可得知的現象背後運作的原理探究,不過科學原理總是會被新的證據所推翻,不斷的更改,這些更新的證據則會隨著科學儀器感測的敏銳度而不斷的增加,觀察到以前未曾觀察到的現象,所以科學理論的更新,其實也隨著科學儀器感測敏銳度而更改的。

以醫學來說,東方傳統醫學可以描繪出人體生物能量運作的規則,諸如中醫的經絡穴道、五臟六腑、五行陰陽,或者印度的阿育吠陀傳統醫學,三脈七輪的理論模型,或者是世界各地的傳統醫學,這些人體生物能量的運作模型並不是使用任何量測儀器來獲得的資訊,而是藉由更敏銳的感覺來察覺身體各部位運作的方式,更細微者是察覺與天氣時節、地氣脈動的能量變化特性來提出生活、飲食、作息的各種建議,並以天然植物為藥物輔助已經發生疾病的人們,提升自癒力。西方現代醫療則是以儀器量測為探知身體狀態的基礎,其感覺的敏銳度與範圍是小於東方傳統醫學的,所以就算是核磁共振(MRI)的先進儀器,西方醫學仍找不到東方醫學所說的經絡、穴道、能量中心,直到以微電流檢測儀器測得電壓變化,找到經絡穴脈所反映出的物質生理變化,才發現這些根本看不見的能量變化。西方現代醫學以物質為基礎的人體生物運作模型來解釋人體的運作,產生了化學藥物、手術等治療方法,由於感覺敏銳度的差異,其解釋範圍就會比東方醫學來得狹隘許多,其療效亦是相對狹隘。不過我們之所以相信西方醫學,也不過是因為我們本身感覺的敏銳度與其建立的基礎相去不遠的關係。只要我們感覺再敏銳一點,就能發現以化學藥物或手術都是破壞身體運作機制的治療方法。

科學是以目前絕大多數人感官的範圍為探索的範圍,而靈性的探索則是以超越目前感官的敏銳度為方向,探尋更多、更高頻率範圍的世界,兩者其實並沒有衝突,我們可以感受感官的感覺,也可以開拓超越感官的感覺,只要敏銳度加強,那是並行不悖的範圍包容。但是我們若拒絕了超越感官的更敏銳、更細微的感覺擴展,那麼亂局就會發生,正如現代醫療與科技的亂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