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太陽+地球+月球」所共構的地球生活圈__vidya



人的「身心靈」形成有賴於「密度環境」的環境配合,當「生命驅動力」進入地球「密度環境」時會分別形成身心靈各層次的顯現作用(意識振動頻率下降),這好比是光線進入密度高的介質之後顯現不一樣的影像之情況。這「密度環境」在物質、生理、思維、靈魂...層次各有不同的名稱,物質層稱作「引力場」,生理層稱為「型態生成場」,思維層稱為「意識場」,靈魂層則稱「潛意識場」...也就是說生命驅動力通過這些「場」與之作用之後,就顯現了「身心靈」這種現象了。

所以,當我們視覺上看見一個這麼大的月球在地球旁邊繞行,就知道月球對於地球的「密度環境」免不了是有影響的。我們也已經察覺這個事實了。

由「密度環境」的物質層次來說,地球表面的引力場事實上並非是「均勻的」,在月球環繞地球時,距離接近的地方,其引力場會比較「稠密」(或許可以先將引力場當作是探測不到的東西,乙太),致使身體上的物質(原子、電子、質子...)會被比引力場「稀疏」時推擠的緊一點,物質之間的距離變短會釋放出更多「緊張」訊息,傳至生理與思維層次後,就會產生一種「黏滯、鬱悶」感、煩躁不安、甚至有強烈的違和感、憂鬱、燥鬱...這是「物質層面」對整體感覺的影響。

若以「密度環境」的生理層次來說,月球越靠近地球的地方,其「型態生成場」的稠密程度也是較高的,這同樣會使得「生理能量體」承受較大的擠壓,使得生理循環變得比較緩慢,也會產生「黏滯、鬱悶」感,這與物質層相類似的訊息,生理機能也會有所反應而釋放出比較多的「激素」,刺激生理反應,以平衡這種感覺。

在思維層次、靈魂層次的意識場、潛意識場也都是有類似的效應,只不過各層次所產生的感受會不盡相同。

所以「月圓之夜」的那種鬱悶感貫穿生理、心理的各種反應,但強度是漸進,因為就某一個特定地點來說,月球是緩緩靠近的。這是「月球」對於「人」的影響,相同的,對於各種動植物、礦物來說也都是相同的方式。

在天文觀測上來說,以地球的大小而言,月球這個衛星是有點「大得離譜」,這導致「地球+月球」的引力中心點並偏離了地球的中心點,呈現「雙子星」的軌道運行,加上太陽的引力場(巧合的是在地球上看太陽是與月球一樣大的),最終呈現出「太陽+地球+月球」的引力場中心在地球內部以地球核心為中心,震幅為1/6地球直徑的方式擺動,也就是搖來搖去、移來移去的狀態,以簡化為平面圖來看,就會像是這樣(如圖)。

不論太陽或是月球、地球,或其他星球,也都同樣具有物質、生理、思維、靈魂...層次的「生命驅動力」,應該有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在地球上的「生命驅動力」因為月球與太陽的影響,呈現出二元、二極的相貌,並且能保持平衡,應該算是極為特殊的例子了。所以才有人開始懷疑,月球是「人造」的,是刻意放上去的。

若非月球的因素,地球上的自然環境、人事物、生靈不會有如此平衡消長的二元化現象,空氣、水均無法留在地球表面(就像火星一樣),也就不會多采多姿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