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縝密」的程度,是指在「思考活動」中察覺了多少內容而言,以「察覺能力」來說,「察覺能力」則是指察覺多少個「內容點」而言,當然察覺到越多「內容點」就會有越多的內容出現,比如說,服貿所涉及的範圍為何?某人A認為只與經濟有關(一個內容點),某人B則認為與經濟和政治有關(兩個內容點),而某人C又認為與經濟、政治、文化、國際關係都有關係(四個內容點)。所以依此而言,「思考的縝密度」與生理、情緒所傳來的訊息並不直接相關,而有間接相關,差異在於思考所用的「內容資料」不同。
「思考模式」也好比是程式一樣,「思考內容」比好是資料一樣,寫原始程式的並不是「現在的我」,而是有另外方式,但是「現在的我」也有改寫原始程式的機會,資料的來源是由我們的生理層次(感官)所接收的,而我們所察覺的那些想法、觀念...則是思考的結果(程式執行的結果)。程式(思考模式)長成什麼樣子,決定了那些資料要執行出什麼結果,也就是說,在資料不改變的狀況下,改變程式就能獲得不同的結果。思考的縝密程度就好比程式寫得夠不夠精細,判別的步驟能不能考慮到更多的狀況,能不能將所有獲得的資料,處理得沒有衝突....但這不能說思考模式(程式)就比思考內容(資料)重要,只不過增加思考的縝密度(處理龐大資訊的程式邏輯),就能使思考內容粹取出涵蓋性更廣泛的思維模式(資料成為更結構化的資訊)。
姑且不論我們察覺到某個「想法」的由來原因(超意識、潛意識、因緣模型、源頭模型...),科學上以量測儀器的數據影像來證明我們在思考時獲得的「想法」數量是遠小於實際產生的數量的。也就是說,我們可能同時間有一千、一萬個想法在頭腦裡產生,但是我們僅能撈到(讀取到)幾個少數的想法而已,讀取想法多寡的能力、模式、邏輯則是決定「思考縝密度」的原因。這察覺的過程會服膺某一些模式來讀取(思考模式),這個模式有空間幾何的邏輯存在,也就是說,我們是按照某種幾何形狀來讀取腦部資料的,一旦這個「幾何形狀」改變,「思考的縝密度」就會跟著改變。這種「幾何形狀」的模式也就是一種「慣性」,在思維層次上的慣性(業力),注意力的指向慣性。又因為「察覺能力」的驅使是一種振動勢,一旦振動勢化為實際的注意力,這個頻率就會產生,改變「察覺能力」的意思也可以是說,改變振動勢,進而改變顯現的頻率,頻率亦呈現出不同的幾何形狀。在思考上的影響則是「縝密度」的改變,進而改變思考模式、思維邏輯,在其他層次的察覺上亦是類同的模式。
就實際感受來說,「察覺能力」的振動勢指的是一種「意向、意欲、欲念」的感覺或者可以形容為「起心動念」,所以當振動勢改變之後,所有的欲念會隨之而變,改變振動勢的方法則是「頻率合成」的概念,當振動勢化為注意力的指向之後所獲得的那些感受,就能達到「頻率合成」的效果,也就是說,把我們關注的那個對象所得到的感覺就能改變「察覺能力」的振動勢,往後便會形成不同的頻率,變成更稠密的幾何形狀讀取模式,改變了程式的邏輯,思考縝密度也就增加了。換句話說,感受能改變「察覺能力」,而我們的感受一直都是持續進行、持續獲得的。然而強迫思考轉向正面或反面,對於「思考縝密度」的增加則是一個過程,經歷正面或反面的思考模式,對於思考縝密程度的察覺能力,亦具有階段性的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