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各自有不同的「境界」,「境界」則有層次上的區別。依照這些不同的「境界」自然會留下不同的「文本內容」所對映的境界層次,要印證這些「文本」所描述的「境界」,當然還是要自己來,若自己的「境界」無法匹配對等那些「文本」中蘊含的「境界層次」,也自然會有詮釋解讀的差異,當然層次無法匹配,肯定就只有扭曲這種結果。
每個人依其不同的境界層次會對不同的「文本」產生興趣,這都與層次的匹配與對等有關。不過就算對任何「文本」都沒有興趣,也不代表其境界就是比較初階的,這又與每個人天生的特性有關。也就是說,這些(偏)好文與棄文的差異性只能顯示一種特徵,一種偏好取向的特徵,與其「境界層次」並無直接關聯。或許我們可以從其偏好的「文本內容」察知其「境界層次」,但這並不代表不好文者就無深層境界。
沒有唸書的人,其境界層次也不見得淺,唸書多的也不見得境界層次就比較深...存在有「境界層次」之別,亦存在有「特性取向」之分,問題不在於「需不需要知道這些」,有需要則取之,無需要則不取,強取或強不取,或許只是心理上的一些芥蒂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