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觸動、意念與煩惱__vidya



「煩惱」這個東西是一種感覺,我們都知道「感覺裡面還有感覺」,所以需要去剖析這種感覺裡面有哪些層次,然後才能多一點瞭解。

每一種感覺的發生都源自於我們「能夠察覺」那種感覺開始,「煩惱」這種感覺也是一樣,「煩惱」(情緒活動)發生之前還有個感覺存在,稱之為「意念」(思維活動),也就是說,在我們感覺到一種煩惱時,事實上是某種「意念」引發了那個「煩惱」,在「意念」發生之前有更輕微的感覺存在,稱之為「觸動」(直觀感應)。若以我們察覺到的順序來說,是觸動->意念->煩惱,以察覺到的強烈程度來看,則是煩惱>意念>觸動。

當我們察覺到「煩惱」,就可以感到煩憂、憂慮、焦慮、焦躁、焦急、苦惱...當我們往前察覺到「意念」就可以觀察到「煩惱」的原因都是因為某一種存在內心既有的觀念(思維活動)所致。如果在往前一步察覺到「觸動」之機,也就是我們所有既定的觀念均是來自一種動力的指向後所形成,那麼就能觀察「意念」的形成過程以及影響。一般我們在察覺「意念」之後「煩惱」的感覺就會逐漸消失,因為已經在瞭解「煩惱」的源由之後就能夠包容與坦然面對,若能察覺到「觸動」那麼對於「意念」,也就是各種觀念的辨識,就會更為清晰了。此種清晰的辨識,可以解決很多觀念上的差異,並且統合更多的觀念,解決疑惑的衝突。

有一些狀況是這樣的,雖然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但是不會產生煩惱,其原因正是真正瞭解與觀察到「煩惱」的源由了。「想不通」是一種「意念」作用的結果,「想不通」會不會引發「煩惱」的效應,就看能不能察覺到「煩惱」的源由而定。若是使用一種直接察覺煩惱的「觸動」之機的方法,或許可以一步到位,不過這對尚未察覺「意念」(思維運作方式)的人來說,恐成一種「逃避」煩惱的行動,而非「完成」煩惱這種感覺,沒有「完成」的煩惱會再度出現。

事實上,煩惱是不會「死掉」的,因為「煩惱」是內心的「觸動」化為「意念」而來,「觸動」是種無法可擋的自然動力,只能「轉化」不會消失。這種「觸動」的自然動力,一般會建議成「無所住而生其心」,無認同任何的觀念來察覺這觸動的訊息。「煩惱」程度的差異,也是確實存在的,引發的痛苦程度不同。

由「觸動」、「意念」、「煩惱」就像是一棵大樹一般,重重疊疊、盤根錯節,一個觸動會產生多個意念,一個意念再產生多種煩惱,所以一個意念所引發的煩惱也會有諸多形式,直達本心、一步到位當然是很好,只不過我們都需要從面對與感受每個煩惱之後獲得領悟,一步一步收斂至上層意念,就如同萬事萬物生滅的過程,其中的每一個感受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旅途,也是意義之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