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恐懼感」有沒有用?__vidya



「恐懼」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驅動我們去作些事情,有了驅動力才能產生一些感受。「恐懼感」的來源是什麼?是一種「空虛感」,通常兩者是連在一起的。但「空虛感」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空虛呢?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一種缺乏、匱乏,「是什麼在缺乏?」就是一個大問題了。當我們感覺到空虛,就表示「我」有個缺乏在裡面,這個在「我」之中的缺乏之處會造成「意識結構」的傾斜,然後這自然的驅動力會與這種「傾斜」作用,作用的結果會合成一股「矯正平衡」的驅動力,來到我們的察覺範圍裡並產生感覺,就稱之為「空虛感」,接著引發「恐懼感」,然後勾起思維活動的想法、以及情緒反應...一連串的感受。

所以「恐懼感」事實上是一種「矯正平衡」的驅動力,當我們感受到這種「恐懼感」,並且勾起思維活動時,以「一元論」(萬物一體平等、萬物皆幻、萬法皆空)的思考模式來解釋這種「恐懼感」,並將之導向「正面的良好感覺」,這種「矯正平衡」的驅動力就會被忽略或壓抑,也就是說,這種「一元論的思考模式」會使得生命中矯正平衡的動力失效,形成一種「感覺良好的幻覺」。然而,這種「矯正平衡」的驅動力是源源不絕的,總有一天「空虛恐懼感」會因為長期忽略與壓抑導致「意識結構」的傾斜加劇,而爆發出來產生嚴重的身心失衡,或者帶著悔恨終其一生。

無論是訓練自己「正面思考」也好,或者拉高一點的「一元思考」也罷,忽略恐懼的身心效應,終究是與「自然」對抗的方式,很難完成身為一個「人」所應得的感受。
所以「專注、投入」這些感受,包括所有的恐懼、空虛、痛苦、快樂、悲傷、抑鬱...重新獲得一個人真正的感受,才是「矯正平衡」的方法,因為只有獲得這些屬於個人的「真實感受」才足以「矯正平衡」,只有「矯正平衡」才能使「察覺」「靈性」這些事情改變。這是「自然的法則」,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知不知道,事實都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