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說的這裡、那裡、或是在哪個地方、甚至是什麼經緯度、座標都是一種「地點」的描述方法,這些描述方法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有一個相對的參考原點,然後依照對於這個原點的相對位置指出那個目標點在哪裡,也就是說,沒有「參考原點」,我們就無法描述目標物的地點、位置。在心裡的範疇之內,包括情緒、感覺、想法、感受,這所有的心理反應的「參考原點」就是「我」這種存在的東西,所以如果沒有先認清「我」這個「參考原點」在哪裡,就沒辦法確知這些心理反應究竟跟「我」的關聯為何。更廣泛的來說,「參考原點」的改變將使外界與「我」的相對位置完全不同,心理反應也隨之不同。
思維的原始功能就是在心裡面劃定一些界線用來產生感受,與自我的範圍內的東西互動,就會產生感受,超出這個範圍的就不產生感受。比如說「動物受虐」這件事,如果我們只把自我劃定在「自己寵物」的範圍(如圖:參考原點1),也就是只有對自己的寵物會產生感受,那麼對於其他動物受虐的事情,就會沒有任何感受了,最明顯的例子通常是對自己的寵物無微不至的照顧,卻經常吃著一生囚禁於牢籠的那些受虐動物的肉。如果我們把自我的範圍移到其他地方(如圖:參考原點2)包含了其他受虐的動物,那麼就能對於其他受虐的動物有所感受,不過卻離開了原有(如圖:參考原點1)的範圍,這樣就會發生一種狀況,就是察覺不到自己一直用超量化學添加物所製成的飼料虐待自己寵物的健康,但是卻到處幫助其他受虐動物的狀況,這種自我範圍移動的狀況只不過是一種注意力移轉的結果,自我在心裡的座標內移來移去,對於整體和諧並無助益,只是把這個問題變成那個問題罷了,這就如同有人拋家棄子跑到山裡面修行,或者不顧妻兒卻全力投入公益這種事情一樣。如果我們不僅是把自我範圍移來移去,而是以原本的參考點把自我範圍擴大(如圖:黃色圓圈),那麼所包容的範圍將越來越大,不是放棄原來的範圍、原來的生活感受,而是把越來越多的人事物都劃定在自我範圍內,把更多事情當作自己的事來處理、來感受。這樣生活就會變得更豐富與和諧了!
但是,要把敵人當成朋友或者要放下對自我的堅持其實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不論我們發現了沒,我們終其一生都一直在做這件事。要瞭解自我範圍是如何劃定的,總是一個最困難的命題,當我們察覺不到產生感受的心裡過程,對於這個過程,我們是幾乎沒有任何感覺,察覺不到任何相關的事情。察覺自我如何產生感受的過程似乎已經超過了一般覺知的範圍,不過這種能力其實可以自動產生出來的,這好比我們可以察覺自己產生的想法一般。若要察覺更細微的變化,則需要更連續的覺知能力才行。實際上,我們的覺知能力是無法連續的,是每個個別的片段組合而成的,這就像看電影一樣,電影是由眾多圖片快速播放所產生的連續效果,實際上這些畫面都只是畫面並不是連續的。但是若是減少播放畫面間格的時間,也就是換畫面換得快一點的話,或許可以看到各細微的變化,這就是更連續的覺知能力。要使覺知更連續、更細微其實很簡單,就是將注意力放在專注的觀察自己的想法產生的過程,越專注就能看到越多細微變化。一旦察覺更細微的影響,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寵物與其他的動物有著相同純真的情感,自己的想法與他人的想法有著相同的來源與形成的過程,這時敵人就不再是敵人,敵人也不過是無法擺脫那些自己所產生的想法的人,而那些想法其實也只是受外界刺激,而不由自主所形成的某種價值觀的現象而已。
要達到注意力的專注其實是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都或多或少有一層心智功能的阻礙,心智功能也不是就一定會產生對於事物或心裡過程察覺的阻礙,只不過是因為覺知能力僅能辨識出心智思考後冒出的想法,覺知才會跳不出那種種的想法,這使得覺知無法獲得真正的感受。所以只要我們不斷的集中注意力專注的能量在辨識思考的過程上,久而久之也就自動增加覺知能力了,這就好像是守株待兔一樣,只要我們夠專注,兔子總有一天會讓我們發覺的,但是如果我們每十分鐘才去看一次,可能發現兔子的機率就微乎其微了!而想法與想法之間、感覺與感覺之間,變化的時間應該是低於奈米等級的(10的-9次方),不夠專注是沒辦法的。
不論是否增加了覺知能力,「我」就是在這裡覺知這一切,差別只是我們看到的是高畫質的(HD)還是標準畫質的(SD)、雙聲道的還是五聲道的,如此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