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改變意識狀態的東西是「感受」,而真正的感受是所有階層、全面的,不只是心智中的思考層面而已。
這整個世界是一個「大意識」,「大意識」裡分成眾多不同的「意識單元」並且各自擁有不同的單一「意識狀態」,這些「意識單元」表現出各種能量,相互組合變成了萬物。存在的萬物都是很多意識單元組合而成的複合「意識狀態」,是複合的個體,而「我」的本質也是多種意識單元複合而成的意識狀態。意識都有「覺知」的功能,不同的意識狀態具有不同範圍的覺知,由於個體的覺知範圍不同,在覺知範圍以內,而且不相同的那些意識單元,就變成了被覺知的對象,然後覺知者比較了與被覺知對象的差異之後,感覺、感受就發生了。所以感覺、感受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差異」所產生的,沒有「差異」就不會有感受。
在「我」是一個複合意識狀態的複合個體,所有跟這個複合個體不同意識狀態的意識個體都是感受的來源(外界訊息),所以身為一個有覺知的複合個體,感受必定是持續發生的,不同意識個體的差別只是感受不同而已。若我們沒有持續發生感受,那麼一定是什麼阻礙了接收外界訊息,使得覺知沒有作用,於是就沒有產生感受。在「人」這種複合個體來說,一般的都是心智中的思考阻礙了其他層次的覺知作用,也就是說我們心智內的想法、觀念、規則…這些東西形成了一種接收真實外界訊息的障礙,也就是說所有感受只來自於「心智」,個體內其他層次,就完全沒有「感受」了。沒有感受會發生一個「空虛」的問題,因為每一種意識本身都具有不斷變化的「原生驅動力」,一種原有的傾向,一旦這種原生驅動力受到限制時,就會變成一股壓力,這種壓力反應出的空虛的感覺,當這股壓力若太過龐大,就會使得複合個體的思考能力崩潰(精神崩潰)。要避免這種壓抑原生驅動力的方法也很簡單,避免過多的思考,多用身體活動,就能獲取一些思考之外真正的感受,問題就得以解決。
隨著複合個體的每個意識層次所產生的感受,複合個體的意識狀態就會開始改變,這種變動會使得個體的整個意識狀態更為平穩與完整,也有人說這是意識進化、意識提升…所以我們會發現,不論我們在做些什麼聰明事、糊塗事、傻事,或是明知道會有什麼後果,最後還是忍不住去作了的事,都是整個意識狀態去推動我們獲取真實感受的方式,就算違反的心智思考後的結論,我們一樣會去作的事。
當我們獲得了某些特定真實的感受之後,複合個體的意識狀態就會開始有真實的改變,這真實的改變會確實反映在我們的各個意識層次中,最明顯的表徵就是想法與感覺整個改觀,那些特定的感受也就不再產生了,這種情況便能反應出自然而然的「樸素」,對某些特定的感受完全失去了感覺。這是意識狀態改變後自然反應的,跟思想觀念內的壓抑作用無關。於是這樣的「樸素」就能自然的不再消耗能量而將能量儲存起來,便能用以加強意識的「覺知功能」,覺知的功能就能辨識比以往更細緻、更細微、更高解析的訊息。在意識複合個體來說,感受的世界就完全不同了。儲存能量是具有「感受基礎」後的自然發展,覺知功能的解析度是因為能量儲存量增加而自然水漲船高,沒有刻意或任何理想或目標的設定,也沒有一絲的勉強或計畫。
在尚未建立「感受基礎」上而使用的種種方法都是一種暫時的外表改變,這種暫時的改變或許可以改變想法、觀念或行為,例如各種勸人為善、倫理道德、社會規範、自我期許…不過這並沒有辦法獲得永久的穩定狀態,也就是說,「意識狀態」才是這些表象的肇因者,若意識狀態沒有變化產生,一切的變化都只是表象。
每一種真正的感受就像是一小塊積木,慢慢讓我們的「意識塔」一塊一塊向上堆疊,所有萬物、每個人的意識塔都長得不一樣,所呈現的個別「傾向」也都不相同。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試圖改變這座塔,讓它更為穩固而完整。不過我們得先認清自己心裡的意識狀態、塔的樣子,這也就是認識自己,然後也才能作自己。若不如此,我們所作的其實都是,那個被外界訊息所描繪出來,不適合變成自己的那個人。大自然提供一個使用人體(全自動能量體)的機會,而我們借用人體來獲得屬於物質、生物、心智、靈魂層次的感受,藉此感受來構築完整的意識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