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的,清醒與睡覺的差別就是有覺知跟沒覺知的差異,有覺知的事情我們會記得,沒覺知的事情當然一無所悉,也就是說,有覺知才有記憶,然後在我們心裡才存在那件事、那個東西、那段時光,反之,在沒覺知的時段中所發生的所有事情,我們都當他們是不存在的。
我們都知道,看電影的連續影像其實是很多單獨畫面快速播放的結果,播放的速度只要小於我們眼睛的視覺暫留的時間(約0.1秒),就會覺得是一個「連續動態」的影片了。如果有兩個影片A和B,其中影片A以每隔0.1秒的速度播放一個畫面,影片B以每隔0.01秒的速度播放一個畫面,然後放映機A以0.1秒播放影片A,放映機B以0.01秒播放影片B,兩片同時播放,則我們是看不到影片2的,影片2在記憶中是不存在的。所以視覺暫留的時間就是我們視覺的最高解析度,超過這個最高解析度的顯現,雖然影片2已經確實播給我們看過了,但我們顯然是看不到的。
我們的「覺知」其實包含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還有意覺(覺知想法),就像視覺一樣,每種「覺」都有他的解析度限制。當我們睡覺時「覺知」會提高解析度,於是身體感官所接收到的訊息就會離開「覺知」的範圍,然後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覺,這些訊息均無法被覺知,也就是這些感官的感覺都消失了,若是沒有作夢的話,睡覺的記憶全都是空白的。可是事實上,睡覺時還是會有很多的訊息同時湧入身體感官的,外界的聲音、影像、溫度…這些變化是不曾停止的。將主動向外注意力收回時「覺知」就會提高解析度,因為注意力的指向是一種能量分散的活動,當注意力回到覺知中心後,能量就集中起來產生較高的能量,越高的能量,覺知的解析度就會越高,所以將向外注意力收回的專注,就能提高覺知的解析度,覺知到更多訊息。可以睡著的原因,其實是注意力收回所產生的,所以睡不著的唯一原因就是注意力收不回來造成的,覺知的注意力是分散在人的物質、生物、心智、靈魂之上的,也就是說,生理機制不良、心智思考混亂都會造成失眠的。一旦睡著了,就是覺知的解析度升高了,於是就可以解析一些平常感官感受不到的訊息。
不過,雖然我們在睡覺時已經可以解析更細微的訊息,但是卻沒有可供紀錄的記憶體,所以當覺知在睡覺時提升的解析度可辨識有別於醒時的重要訊息,就像船過水無痕一樣,不留痕跡了,以致於我們睡醒時總是腦中一片空白,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為了要記得睡覺時所獲得的感受,我們就需要具有可以紀錄那種高解析度的記憶體,這種高解析度的記憶體,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並不是生下來就會有的,需要透過儲存原來的能量,然後就會自動產生,所以才會有人說,要使覺知提升就必須清靜身體、思想,讓能量得以留存,一旦能量超過既有的心智思想的能量等級,就會自動產生一種高解析度覺知的記憶體,那麼這種高解析的感受將會連綿不斷,不論在清醒或睡覺時都會有另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清醒,也就是說,睡覺同樣也存在著覺知與感受。
至於作夢這件事,也不過是睡覺時的覺知解析度偶而降低到一般心智思考的解析度所殘留於腦中的影像記憶,就像是觀看以0.01秒播放的影片2,偶而看到一些停格混亂失序的片段。不過分析夢中情境並非完全沒有作用,畢竟斷簡殘篇還是多少可以拼湊出一些劇情的。一般有關靜坐、冥想、持咒、靜默的練習主要也是在作「收回注意力」這種練習,但是只是做這種練習其實也不見得有用,主要還是必需要留存能量來產生高解析度覺知的記憶體才是根本,這也就是說,如果內心無法保持平靜、身體無法保持健康,無論每天用多少時間禱告、持咒、靜坐其實是不能感受到什麼更高解析度的訊息的。
因為這世界的實相是連續、不間斷、分割不盡的,於是永遠存在著更高的解析度的訊息,而且一直都在,不曾消失,等著我們去充分的探索,這就是美麗的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