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食__vidya

「食」這件事包含的非常的廣泛,所有生物學上所界定的生物都在不同的情況、不同的方式下,去作這件事,這也就是說「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經驗之一。其實「食」是萬物交流的一種基本模式,這種模式讓所有的生物、非生物不得不進行某種程度的交流,也是種非常激烈的交流方式,當然也是具有很鮮明感受的一種感覺。所以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必須要歷經這整個食的感受過程,相對於其他感受來說,食的感受具有更明顯、更快速的特性,因為具備了這種特性,我們不但要清楚的獲得「食」在生物感官上的感覺,更要在思考功能上獲得對食的廣泛且深入的理解。我們不僅是應該這麼做,也不得不這麼做,這是我們必須直接面對的、在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
「食」在實際進行的時候,應該可包含四個階段過程,分別是飢餓感訊息、處理訊息、實際行動、後續觀察。以人來說,當我們感到飢餓時,覺知就已經接收了來自身體所發出的需求能量的訊息,接著腦部開始處理這些訊息,會引發各種思考功能中的感覺以及想法,然後做成一個決定,採取實際的「吃」的行動,吃完之後就要觀察身體與環境的影響,把這些觀察的結果納入思考的範圍。



在產生飢餓感的部分,我們之所以會感覺到飢餓是因為身體上的很多細胞發出了缺乏運作能量的訊息,身體以傳導媒介(神經系統、共振模式)來讓腦部接收到這些訊息,接著腦部處理運算這些訊息之後得到一個「飢餓」的結果,於是我們就注意到飢餓這種感覺,腦部接著會通知消化系統準備(例如肚子咕嚕咕嚕),產生屬於飢餓感的一系列身體反應。當然這些反應是屬於「自律神經系統」所控制,意思是說,我們不必費心去驅使這種過程進行,身體自動會幫我們處理,我們只需要注意到飢餓感即可。不過這種產生的飢餓感的過程也可能會由外界刺激所引起,比如說聞到什麼味道或看到什麼東西。這種由外界刺激所產生的飢餓感,是一種腦部「模擬」出來的感覺,這種感覺並不真實,因為那不是身體真實的需求。如果我們不保持對於訊息來源的警覺,通常會陷入這種外界刺激的「催眠」之中。這也就是說,身體真正的需求被這種虛擬的的飢餓感所掩蓋了。
這些身體的能量需求訊息,總是會包含著哪些需求項目,不論是從神經系統傳遞或是頻率共振而來的,這些需求項目都是以頻率的方式被腦部接收,接著腦部處理這些頻率轉譯成各種腦中曾經出現過的元素,例如氮、氫、氧再轉譯成基本營養單元,例如葡萄醣、氨基酸、鹼基、脂肪酸、維生素之後組合而成了某些曾經記錄在腦中記憶裡的食物,於是我們就察覺到想要吃某些東西的想法了。這個腦部處理過程除了最後察覺到想吃什麼的結果之外,其餘的前置作業,也是腦部自動幫我們處理好的,不過我們不見得每次都必須遵守腦部給出的結果,我們可以否定那個想吃某種食物的結果,從新開始再想一遍,也就是說,要吃什麼,決定權當然由我們自己的意願來決定,不過這有個前提,就是警覺到我們所察覺到「想吃什麼」的結果,是腦部給我們的結果。腦部總會運算出一個或多個結果,這些運算需要很多「資料」,而那些儲存在腦部的「資料」就是那些過往的經驗匯集而成的,這也就是說,無論腦部怎麼運算,用哪些資料去運算,都是過去經驗重新組合而成的結果,無法跳脫過去的經驗。如果我們沒有察覺到這個限制,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問題,會無法察覺到那些在各自腦中產生的「想吃什麼」的結果,到底有什麼問題,因為就每個人腦中的資料來看,找不到其他可以吃的東西了,於是我們便很容易的、反射性的忽略了檢查腦中給我們的,吃哪種食物的結果。簡單的說,我們被我們自己腦中所儲存的資料所催眠了。當我們身體生病或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時,我們一直忽略了檢查那些腦部關於「食物」的自動運算結果,便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了。若我們開始警覺到腦中這些想法念頭是由哪些資料所產生的結果,那麼才能開始使用自己的意願來感受「食」這件事。

接著「食」的實際行動就是要如何讓一些東西變成可以消化的食物,很多烹調料理食物的方式皆已廣大應用,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方式,種類繁多。烹調處理完成之後就會進行「吃」這個實際動作。「吃」牽涉到我們整個感官與消化系統的消化作用,以及整個身體獲取能量的實際過程。當我們開始想起要吃什麼的時候,消化的過程就開始啟動了,在食物進入口中之後,各種消化液、消化酵素開始分解食物,變成各種營養單元,也獲得一些感覺。這些營養單元會以各種方式進入各類相對的細胞之中,然後產生化學反應,釋放出能量被我們身體的細胞「吸收」。化學反應指的是將營養單元(例如葡萄醣)中各分子(碳氫氧)的化學鍵打斷,產生能量變化,如何能將化學鍵打斷?化學鍵是一種多分子結構中,分子排列而產生的力平衡狀態,分子間的力是由電磁偶極所產生的,要讓這種力平衡狀態改變,需要改變分子間的電磁偶極狀態。分子、原子、電子、次分子內部力狀態的改變才能改變分子間偶極狀態,量子力學測知這些量子本來就是忽隱忽現的(參考不確定性原理),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根本還沒真的「看見」這些量子改變力平衡狀態的真正作用是什麼,在消化反應中,我們只看見了完成後的結果。若說所有我們可測量的量子是能量振動的所產生的現象,那麼能量振動頻率的改變就能改變量子的力平衡狀態,而能量振動的原因乃是「意識」振動所產生的效應(參考 意識),那個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中所具備的所有「意識頻率」,與我們身體細胞的「意識頻率」互相影響之後就會產生量子之間的力平衡改變,打斷了分子間的電磁偶極,而釋放能量。這也就是說,我們跟食物的交流不僅僅是可見的物質「營養元素」以及生物化學鍵能量而已,而是包含了意識狀態的交流。
後續觀察的部分是在獲得更多訊息,以增加自己腦中的資料,當我們仔細的觀察到我們周遭環境與身體產生的變化與感覺,察覺到「不對勁」的感覺時,就能開始尋找一些從未出現在腦中的新訊息,並運用思考中分析、歸納能力,將所得結果納入思考的資料中,這樣漸漸調整的過程中,每一個對於「想吃什麼」的想法,便會漸漸的改變那些本來的結果,因為我們已經用真正的感覺與意願改變了腦部的資料與思考方式了。比如說,當我們感覺到疲累時總想去吃碗牛肉麵,這個想起「吃碗牛肉麵」的過程其實是相當複雜且多變的,如果吃多了牛肉麵漸漸的發胖、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體力跟精神越來越差,我們就得開始追溯到底常常吃牛肉麵跟這些狀況相不相關。一塊牛排到底是怎麼來的,牛是怎麼養的,如何屠宰,如何運送,如何加工牛到底都怎麼過生活的?由這些我們找尋出來的訊息,來重新思考與建構思考的所有資料。
對於「食」這件事,我們永遠無法迴避,面對它的方式其實很簡單,真正由自己啟動思考能力,如此而已。但是因為每個人的內在真實結構都不相同,何時要啟動對「食」的真正思考,那就因人而異了。

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