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夠感覺到的範圍稱為「察覺範圍」,不過我們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將注意力放在所有的察覺範圍之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比較輕易察覺的部分稱為「顯意識」,而不輕易察覺的部分則稱為「無意識」,「無意識」的察覺也多發生在睡夢之中,不過另外還有一種很少發生的察覺,不同於無意識與顯意識,並非一種記憶,則稱為「超意識」。通常我們經常聽到的「潛意識」這個詞彙,則包含了無/顯/超三種意識狀態。

我們都會察覺到很多的「訊息」,這些訊息可以從各個「意識層次」顯現出來,一般所稱的「內在訊息」或「外在訊息」可以描述成不同意識層次所顯現出來的訊息,物質、生理、思維層次所顯現的稱為「外在訊息」,靈魂、靈性、自性層次所顯現的稱為「內在訊息」,這只是一種顯現層次的歸類。其實所謂的「外在訊息」是來自我們既有的過往經驗,這些經驗形成了一種「記憶」,是我們「意識」本身過去改變的軌跡。「意識」從毫無顯現(賦能)的狀態下,接收到了很多訊息並且產生了一些感覺,這些感覺經過融合與組織規則化、結構化(精鍊)之後的「精微感受」累積起來,成為各類物質的性質(參考 性質)。然後漸漸累積「記憶」發展成屬於個人在物質、生理、思維這些意識層次中的發展軌跡。每個人的軌跡不盡相同,所以越往上層其差異會越大,也就是說,當我們察覺能力處於物質層次時,這些經驗差異比較小,當我們察覺能力發展到生理層次時,差別就漸漸擴大,烏龜與貓的生理狀態差異甚大,到了思維層次時,就會有更多的差異了。
這些「過往的記憶」會形成所謂的「個人/集體/前無意識」或「低/中層潛意識」,而從這些「過往的記憶」中有些「未完成」的感受、尚未精鍊完成的感受,仍然可以時常出現在我們「察覺範圍」中的那些感覺與想法(參考 記憶3),就稱為從「無意識」而來的訊息。從「無意識」而來的訊息的性質則是會產生毫無組織邏輯與極為不合理的顯現(故事劇情、畫面元素、聲音搭配…),就好比我們經常夢到的那些充滿荒謬的夢境,或者一個完全跳脫現實、無法實行、無可理解的靈感。因為那些「未完成」的訊息,是不具組織結構性的,所以顯現在思維之中,就會產生混亂不堪的狀況。
.jpg)
當我們在「顯意識」的察覺裡,出現結構混亂的「無意識」訊息以及結構嚴謹的「超意識」訊息,其實都是重要的訊息,這些訊息提醒我們完成物質、生理、思維層次上的舊察覺範圍,並擴展至靈魂、靈性層次上的新察覺範圍,這是已經發生在每個人的多重察覺範圍之中,同時的、並行不悖的改變之過程。
我們無時無刻都可以獲取各種訊息,並產生各類的感覺、感觸、感受,然後會組織化、結構化與抽象化成「精微訊息」,不斷的改變各自的「察覺範圍」,這也是一個奇幻且美妙的旅程,而萬物都身在其中,當然也包括每一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