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人生__vidya



 雖然這世界千變萬化、形形色色,但是我們的「人生」其實是很單純的,就是一大堆的「感覺」,我們也不是什麼其他的有形或無形的東西,就是那份感覺。就因為這份感覺,我們才覺得我是存在的,不論我們自己認為自己到底是什麼、自己是誰,我們就只是那個感覺,那個可以感覺到的感覺。
人生是無數片感覺串連而成的,一般我們會覺得感覺是一種「連續的」流動,是連綿不絕、沒有空隙的的串流,事實上,感覺是「離散的」,是不連續,是一片一片接合起來的,所以我們的人生也是一片片的感覺組合起來的。

 感覺是天生的,我們應用這個功能來組織起自己的人生,從食衣住行育樂各種方面,都得到不一樣的感覺。從世界萬物、各種生物來說,都各自獲得不同範圍的感覺,有的動物視覺極佳,有的聽覺或嗅覺靈敏,有的靠外界升溫,有的在壓力很大的深海或酷寒的地方活動。人類擁有比地球上其他生物更複雜的感覺,那種感覺來自更高頻率的意識振動(參考 意識),而顯現的方式就屬「思考」這部分的感覺,思維、心智、思考、思想其實都屬於感覺的範疇,只要我們能覺知到的東西,都算是一種感覺。思考這種感覺可以算是我們基本感官感覺(視、聽、嗅、味、觸)的延伸,也可以說,是由基本感官感覺所發展出來的較為複雜的機能,思考功能記憶了當時感官所獲得的感覺,延長了感官感覺的時間,所以我們所能獲得的感覺範圍擴大了,不在只是當下獲得的那種感覺,可以經過思考的記憶、比較、分析、歸納的「功能」獲得有別於感官的短暫感覺。所以我們的「人生」所包含的感覺也因此變得較大一點。不過這種「思考」所產生的記憶、比較、分析、歸納的功能容易使我們和那種虛擬的感覺(一般稱為情緒)作聯繫,產生一些扭曲事實的想法,讓我們感覺不到真實的感覺。這之間的差異,亦需要專注的感受去親自辨認的。
既然「人生」是用各種感覺,一片片組合串連而成的,一旦感覺的範圍擴大了,那麼人生就會因此而不同,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只使用了感官的感覺來進行各種活動,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會缺少了很多感覺,比如說只是去吃覺得「好吃」的東西,這樣就只是使用「味覺」與「嗅覺」在吃東西,如果要吃得更有感覺,那麼就要使用思考的功能,來思考「吃」這件事情的所有相關事情,吃這些東西身體有什麼反應,是健康還是生病,是幫助或壓榨了誰,是破壞或是有益於環境,是和諧還是暴力取得的食物從我們吃的東西、穿的衣服、住的環境、心裡所想的那些想法、情緒,每日生活所接觸的每一個人、每一樣東西、每一件事情,我們都可以應用思考的功能來擴展我們的感覺。所以思考是我們生活的每一片刻的每一個感覺淬練出來的功能,儘管思考功能具有一些限制(參考 理智),也會帶給我們一些迷惑,但是思考的確是擴展感覺的一種好方法。不過如果人生只是不斷的以「思考」功能產生的各種虛擬的感覺,來代替真實的感覺,那麼思考正好是讓我們人生變得空白的主要原因了。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追求、追尋、克服萬難、實現了任何理想、目標,「人生」就只是一連串的感覺的匯流,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想些什麼、情緒如何氾濫、如何行善行惡或這做些好事、歹事,就只是一連串的感覺。就算我們什麼都不作,只要身體還沒死亡,感覺就不會停止。所以專注的感覺現在所有感覺,也就是當下所獲得的每一個感覺,同時應用思考能力來擴展更多的感覺,這樣人生會更豐富,不過這並不表示我們得刻意的安排或追求什麼特殊的感覺,因為我們只要一刻意追求,就容易在思想中產生的很多虛擬的感覺。若只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強迫他人、殘害生靈、荼毒環境,甚至壓榨自己的身體獲得些許的刺激,這些都只能獲得一種思考中「以自我為中心」的感覺,如果我們專注的感覺每一件事情,詳細的思考每個想法的來龍去脈,就會知道這是典型的虛擬感覺。跨出思考中「以自我為中心」的感覺,才有不同於以往的感覺。
如果我們清楚的明瞭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感覺,就能用這一連串的真實的感覺來產生思考生活的方式、行動、計畫、實踐,擴展更深廣的感覺,而不是只聽從「頭腦」運算出來的想法來生活,感受那些無盡重複的虛擬空虛感,正如我們以功名利祿為目標來實踐人生一樣,那種感覺並不實在。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感覺,不管我們喜不喜歡、要或不要,既然來了,就一定有要獲得的感覺,獲得由內心發生真實的感覺交流。當我們專注的去感覺所有的感覺,才能清楚的感受到,那個真實的我所需要獲得的究竟是什麼感覺,不然我們這一生究竟在做些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