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所包括的範圍就是所有我們可感覺到的所有對象,以及那些根本也無法感覺到、無法覺知到存在或不存在的所有一切,還有我們自己的覺知,就稱為「自然」,簡單的說,就是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其實用「廣、深」這類尺度衡量的形容詞來形容「自然」,並不夠精確,因為自然並非是用任何「尺度」可以去衡量與形容的,只不過用這種形容方式,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雖然我們都知道大自然是很奇妙、奧秘、美麗、無可形容的,不過奇怪的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真正在乎過「自然」這種東西。
對於自然中所有的東西,我們經常是抱持著「應該怎樣」的這種出發點來感受萬物的,就像從很遙遠的外太空到我們最接近的身體、想法、感覺,我們都試圖去完成「應該怎樣」的心態,到太空中去是為了征服,創新產品是滿足物欲,利用動物將他們宰殺當作食物、勞動他們替我們工作、訓練他們為了娛樂、控制植物將他們讓我們食用、觀賞、利用,規劃設計環境為了讓自己便利、舒服、看起來符合自己想要的樣子,為了讓自己高興,強迫自己塑造完美的身體、整形、美容、手術、為了自己的健康去製作藥品、養生補品來壓迫自己的身體達到健康、美麗、青春的希望,勉強自己去克服障礙、解決問題、教導高深的學問、限制思想的發展…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目標、期望。這些在我們周遭的自然環境,似乎我們總是把他們想成要來替人們來服務的,這件事情不但奇怪,而且詭異,因為自然中的一切,尤其在沒有的人地方,才是最平衡且運作最順暢的。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把自然中的一切想成「都是要來替人們服務」的這種結果,並不令人意外,這也是「自然」中所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思考」能力也是自然造就出來的。從我們的身體、頭腦中可以發現,會產生這種「以人為本」的思考模式是一種必然的現象。首先,人們天生的覺知範圍是處於自己身體與想法的範圍之中,其二是,覺知是一種擴展的歷程,由窄變寬、淺變深是其天生的特性。所以我們的覺知肯定是從自己的身體與想法展開歷程,不然我們就不會產生「人」的覺知、感覺。既然如此,如果我們瞭解了所有萬物的覺知都是一種擴展的歷程,那麼以自我為中心的去感覺、思考其實也都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人生」就是以這個覺知範圍為起點,開始進行的。所以「思考」也是一件自然發展的事情,我們不必去禁止、停止、放棄、譴責、對抗「思考」的機能,因為思考這種工具是我們覺知擴展到「人的覺知範圍」之後,所自然生成的。覺知在剛開始進入「思考」的覺知範圍時,很容易受到催眠,因為對於「思考功能」的覺知比較模糊所致,這也是很自然的結果。一旦我們的覺知範圍漸漸開展到超過「思考」的範圍,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就會改變,因為那時候的「自我中心」就不是「思維模式」這種東西了。也因為瞭解到這種過程的原貌,內心的真實感覺便不會受到思考的影響,產生各式各樣的情緒、在意、煩惱、痛苦,才能有所謂的「靜心」這種事情發生。所以情緒或煩惱這種過程無法排除,也不必排除,這些都是必要的歷程。
覺知範圍要漸漸開展,有賴於「真實的感覺」交流所產生的感受,這樣就能漸漸的開展,對於絕大多數的狀況來說,那是無法跳躍或穿越的(抄捷徑)。老實說,那些任何「想要」用什麼快速的方法,來達成覺知提升的想法,其真實的背後都存在著一種誤認的、偽裝的真實感,因為這種想法的來源,絕不是那股「真實的感覺」,跳躍的覺知開展不是「自然」流動變遷的方式。在自然中變遷的人生,我們所需要的也不過是看清楚自然原本的變遷,不管是人事物,親朋好友也好、萬物變化也好、世事變遷也好,只要先看清自己的感覺被「自我中心」所環繞就足以展開更深廣的覺知。
「自然」本身就是覺知的過程,因為所有萬物都在覺知的過程。人與萬物都屬自然,思考感覺都是自然,沒有必要排斥或抗拒任何想法或感覺、任何人事物,那都是自然的一部份。在識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後,再繼續踏上覺知的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