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意識」是種「組織結構化」驅動力,那麼能夠歸於「秩序」、有規則的現象,則均隱含了「靈性」的本質存在,並且「意識」會表現出具有「察覺能力」,也就是說「意識」是種驅動力,其驅動出來的結果,就是所謂「察覺能力」。一般我們說到「意識層次」的意思是說,每個個體自身的「察覺能力」可以感覺到什麼樣的東西,這些東西各在什麼樣的「層次」裡。「層次」的意思是說,差異不大的感覺在同一層次之中,而差異比較大的感覺,則分屬不同層次。這就像是一個很多分隔的書架,書架上的每個分格都可以依照分門別類來放置各類書籍。當我們可以閱讀經濟分格類別的書籍,表示我們對於那一格(層次)已經具有察覺能力了,但也不一定要讀完整格的書籍才能在看別格的書,我們可以交叉著去閱讀架上所有的書籍,這與我們「察覺能力」會有跨層次分佈的情形一樣。
「意識」應該是具有一些不同特性的驅動能力,這些不同的驅動力會表現出很多不同樣貌、輪廓、以及互動方式,我們可以從「希格斯場」、「形態形成場」、以及「集體潛意識」中發現這些驅動力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一般「場」的意思是說,有「存在量」的地方,就稱為「XX場」,也就是說,只要是有東西存在並且足以影響其他東西的,都可以稱為一個「場」。
以物質來說,「希格斯場」是在描述「物質」生成的過程,由於宇宙間遍布著此種場域,只要發生自發對稱性破缺(失去平衡)就會產生「物質」(希格斯機制)現象,這種「場」可以產生物質化的能量顯現,我們可以察覺物質層次的顯現,顯然我們已經具備物質意識層次的察覺能力,但是此部分察覺僅限於視覺、觸覺、嗅覺、味覺,聽不到物質的聲音振動。
我們也發現了還有一種稱為「形態形成場」的場,此種場是在描述「生物」生成的過程,由於宇宙間也遍布了這種場域,生物生成時是按照這種場域的各種特性產生各類的生物型態,並強調這場域並是超越時空限制的,這個「場」則是生成生物的場,與生成物質的「希格斯場」特性不太相同。當然我們也可以察覺此生物相關的意識層次,不過並不全面,我們可以感受生理機能所帶來的感覺,飢餓、寒冷、性衝動,不過我們卻感覺不到其每個新陳代謝的詳細過程。
此外,「集體潛意識」則是在描述人的「思維」生成的原因,人的思維也依照了「意識原型」而被所塑造而來,也就是說我們也發現了「思維」這種察覺能力也是某種驅動力驅使產生的,這也是一種「場」的運作結果,因為有某種存在的東西(意識原型)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意識層次的作用。


這些「場」亦具有各種關聯性存在,這些關聯性或許可以用「記憶」來整合說明(參考 訊息),「場」這種存在量的描述,其「存在量」仍可能是不斷演變的東西,留存「記憶」讓「存在量」保持以往特性,並且加入更新成更複雜化的結構秩序之規則,此為「不同」且「不悖」並行的奧秘之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