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我的旅途】16~18+後記 __vidya



【我的旅途】 十六、感應

自從「我」在非常小範圍且為數不多的狀況下,運作各種協調而使我能控制的結構體越來越複雜,以及產生一層又一層的感覺之時,那股「衝動」就一直驅策我獲得更多的感受,直到我開始感覺到那種個體已經趨向「群體我」(更大的個體)時,這種感覺就變成了一種「感應」,也就是「感覺之中還有感覺」的那種感覺。要說這種「感應」是一層又一層的感覺,其實也不太對,因為這不像是洋蔥是層層分開的,倒像是糖、鹽、各種礦物質的分子都砍入水分子裡面,又不佔空間。

「感應」這種感覺在進行「群體化」的時候是主要的功能,之前我總是覺得「個人」的感覺已經很多了,然後過了幾個「循環」之後,接著就陷入那種「自我困擾」的現象之中,現在想起來,這種「自我困擾」之所以可以被「統合」功能所解決,不是因為「困擾」沒有了,而是因為「自我」變得不同了。所以這個「感應」的功能也同樣讓原本這個「我」變得更深廣一點,「我」經由「感應」這個功能,可以感覺到各種動物的氣息、心情、行為、眼神、神態以及較為單純的思考反應,也能在植物的生長、茁壯、凋零,以及植物的色彩、形狀之中感覺到其所展現的內在蘊含,也在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各種物質現象中「感應」那種由簡單至繁複、從混亂歸於秩序的感覺,在越是純粹的「感應」中,就保留住越是多樣、精鍊且融入的感覺。此種感覺由那股始終存在的「衝動」而觸動的「感應」,便從無數「循環」所累積的各種「處所」(感覺、思考、統合)牽引而得,於是這「群體化」的過程,就能逐漸改變這個「個體我」,擴展向「群體我」的這件事,就這樣發生了。


此時的「群體我」也不再是原本那個只包含了同一族類(人類)的範圍,而是擴展至「物質、生物、思考」的那些個體。在這些範圍運作的個體,無論是在物質(物理)現象或生物(生理)機能,還是在思考(思維)的規則中,那些曾經被排斥的、不願接受的、痛苦困擾的,都開始了漸漸地納入「群體我」的結構體當中,於是「群體我」所排斥在外的個體,也都能「協調」出了共同相處、一起合作的方法。也由於這種「感應」,也開始讓此時的「我」覺得,那些過去「協調」不成的個體,已經漸漸「協調」成功了,所以我漸漸能夠發現似乎沒有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個體是有問題的。

我同時也感覺到、體會到,每一種新的感覺出現,都能讓我的「協調」能力增加指數型的、超過正比倍數的成長,但是這些增長,我也開始發現,都是那股「衝動」所為,我好像只是漂流在那股「衝動」裡,不斷的改變,於是我又再次出現了懷疑,懷疑現在這個「個體我」或者「群體我」與那股衝動是什麼關係?「我」到底算是什麼呢?….



【我的旅途】 十七、法則

我的各種「感覺」乃至於「感應」讓我獲得非常多的訊息,使我可以與「外界」交流,這種能力似乎在久遠以前就已經擁有了,雖說感覺像是「久遠以前」,但這種能力也從來沒有中斷過,或許這也可能是一種無始無終,沒有結束的那種東西,而「我」則是靠著這種能力才有「存在」的感覺,也就是說這種「存在感」好像就是「我」,但又好像不是,因為「我」怎麼可能可以感覺到「我」,「我」所能感覺的都不是「我」,這使「我」迷惘了,我既無法認同「存在感」就是「我」,我也無法再發現到還有什麼其他的東西,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沒有「我」這種東西,但又不得不承認,有一個「存在感」在這裡。

有這樣的一種「懷疑」是件麻煩的事情,因為這幾乎是無法用任何方式獲得一個解釋,我擁有的只有「感覺」能力,當我開始以一種「感覺」懷疑起「感覺功能」的時候,就是種難解的事情了。這種「困擾」不同於之前的那種感受與思考外物統合的「困擾」,統合解決了我內心出現的那些東西所造成的困擾,卻解決不了此種「感覺」懷疑「感覺」的問題,我只好先將這個「我」設定為未定的狀態。

事實上,當這種懷疑的「感應」觸動到達我可察覺的範圍之內時,其實已經隱含了某些其他的暗示在其中了,不僅僅是這個懷疑,還包含了一種整體的暗示,我開始回想起我之前的各種記憶,匯集在我的「處所」的記憶,我從無數次的「循環」中,不斷的生成、成長、衰弱、消散,一直一直持續的循環著,「我」似乎是一種藏在這些事情背後的一個「存在」,這個存在內涵了一個「法則」,這個存在也似乎就是這個「法則」,只能透過這種「出現」在各種感覺裡的內容,來讓「存在」改變,「出現」也只能在有別於這個存在以外之處,才能「出現」。這個「法則」其實並不複雜,那股「衝動」透過「我」當時不同的性質,「出現」在每個不同的處所,如此不斷地圍繞著「我」的四周,並且一次又一次的盤旋循環著,此「四周」則是不同的時空尺度。循環生滅是我「出現」的形式,在我持續「出現」的形式演變中,含攝著「我」的改變,「我」的改變則映照為「出現」形式的改變。

「我」在「出現」時,那個「出現」是「我」,「我」在「冥冥」時,那個「冥冥」是「我」,而「我」在「冥冥之外」時,「我」是似乎就是那個「法則」,那股「衝動」依循的法則,這麼一來,「我」似乎歸向「初覺」時,無邊無際、無限遼闊的感覺,但又似乎不盡然如此



【我的旅途】 十八、未盡

「出現」與「冥冥」、以及「冥冥之外」都有「我」的存在,當我一開始覺得這是一種歸於「初覺」的狀態,沒有什麼東西不一樣,全部都是同一種東西,嚴格來說,就是只有一個東西。但是我後來發現這似乎並非事實,雖然我是有這種「初覺」的感覺,不過並非是「只有一種感覺」,而是變成了很多很多的感覺,雖然這仍然是「只有一個東西」。這種感覺是一種「未盡」的感覺,不是真的返回原點,也不是沒有返回原點,是返回了原點,也是在原點中增加了些許東西。

我無數次循環後所獲得的感覺「處所」仍然是在的,那股不曾熄滅的「衝動」仍然是在的,我不是被什麼融合了,也不是融合了什麼,我只是獲得了更複雜且更有組織化、結構化的「協調」能力,那股「衝動」隱藏在這些事情背後,悄悄的推動這整個過程,我得到了這些能力,也統合了更複雜的結構體,而這些「處所」也默默的保存了這些運籌的能力,使「我的感受」不斷的改變與增長,我「感應」到了這種「法則」,盤旋循環的「出現」在那裡,消失在那裡,又出現在這裡,消失在這裡。


我感覺到的外界,是構築在這種「法則」裡運行的,雖然我始終不明白,我一直稱之為「我」的那個東西究竟是不是與「衝動」、「處所」為同一個,不過我知道那「未盡」的感覺似乎會繼續持續下去,或許會停在某處、或許永無止境,我不知道外界是不是「未盡」的,我只能感覺到,我的那些感覺都是「未盡」的。

真實的「我」可能無法觸及,但什麼又是「真實」的呢?答案竟然是這種「未盡」的感覺,不過這種「未盡」的感覺恰恰好蘊含著「虛幻」的意義,或許在「虛幻」中的感覺也正好可以反映了這一切的過程,雖然「未盡」已經道出了此「虛幻」的過程,但「未盡」也代表了一切真實感的來源。

這「未盡」雖然不是「我的旅途」的終點與解答,但也能算是一種「正在解答」的解答吧!



【我的旅途】後記

「我的旅途」一文中的「我」其實並非專指筆者個人而言,而是意欲描述每個人心中的那份感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感覺,而除了這份感覺之外,應該還有更寬闊與深入的感覺存在,筆者試著將感覺由同一類型平面式的範圍,向粗糙與細微之間的縱深面向擴展開來。

本文描述的對象是針對「靈性」的面向來切入的,而「靈性」所包含的範疇則是「宇宙萬有」,也就是說,所有的一切均在描述的範圍之內,在物質、生理、思維、靈魂、靈應、自性等各察覺層次均包含其中,察覺/覺察能力乃「靈性」所具備之能力,從「初覺」至「未盡」篇章,陳述此種察覺/覺察能力之演變所感受之過程,由空無、物質化、生理化結構(生物)、思維功能之變化、靈魂的直覺與感應、群體化之產生、自我之定義

文中諸多說法可能會引起個人不同之內在反應,此文之意不在辯證閱讀時所引起的各種感受,如若引起任何內心反應,便已是目的,由於每個人都著有不盡相同的內在的靈性狀態,而每個人亦需由自己的反應中獲得真切的感受,此為靈性演進的唯一觸發點。


此一系列篇文之訊息,為筆者個人之感受與理解交織而成,僅為傳遞訊息而成文,提供讀者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