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感覺與健康__vidya

「健康」是個廣泛的議題,一般都包含身、心、靈三個部分,雖然有太多訊息都在各自定義某一部份的健康,但是去定義「健康」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當我們開始使用心智思考去設定一個標準,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是「心」的不健康狀態了!對於身心靈的健康,最有效而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覺」,我們要使用本來就擁有的「感覺」來趨向健康狀態,不必去「相信」什麼專家、權威、或是哪個單位來告訴我們自己怎麼樣才算是健康,因為只要我們開始在思維裡去「相信」什麼說法、理論、藥物、療法就是開始阻止自己去「感覺」人事物之間真正的關係,失去了感覺萬物的能力,健康就只是個名詞,一個滿足心智思考理需求的名詞而已!

以身體來說,如果我們感到冷、熱、飢餓、昏昏欲睡,或者吃了什麼食物會不舒服這些從身體而來的感覺,我們是可以直接採取保護身體的行動,冷了就穿衣、熱了就避暑、飢餓就吃、想睡就睡但是之所以我們不見得會這麼做,因為思考的作用是不知不覺的隨時在運作中,我們會吃些不想吃的藥、或者訓練自己的身體如何抵禦寒冷、逼自己早睡早起、拖著疲累的身體還是要去運動,這樣「思考」就會開始摧殘與壓榨「身體」,我們使用我們的心智思考功能來勉強我們的身體達到思考裡的某些目標,認為身體需要某些訓練,認為多運動是身體健康不能或缺的,認為吃哪些東西才能身強體健種種的觀念。當我們攝取各種食物時,我們運用思考能力來影響味覺、嗅覺、視覺,當我們觀賞風景、影像,聽各種天然的聲音、音樂的時候,我們還是使用思考的判斷功能來決定好壞優劣,這影響了我們真正去感覺食物的味道與環境對身體的影響。這也就是說,我們的思考決定了我們的身體應該要怎麼樣才算是健康。

人本來天生就有感覺,我們不必刻意去學習或訓練,就會有感覺,如果人沒有思考能力,那麼我們就會只依靠感覺來行動,這比較像是人類以外,其他生物的生活方式。自從人類有了思考能力以後,人們就開始有感覺與思考,這兩種工具來決定如何採取各種行動,事實上,感覺與思考這兩種工具是同一種,因為在每個思維活動產生想法以前,一定存在著某些感覺的連結,我們之所以這樣想或那樣想,是因為感覺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感覺會發展出不同的想法,也就是說,想法只是感覺的另一個顯現方式,感覺則是建構思維的基礎。所以建構思維的方式是以感覺為根本,沒有感覺基礎的思維和想法,僅是一種催眠。所以那些並非親身體驗而產生思維上的「相信」,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與能量罷了。

如果不能專注的去感覺身體與心智的各種細微的感覺,那麼所謂感覺到的靈魂、高我、真我、神佛,那其實都是頭腦思考出來的幻覺,更遑論靈魂的健康這回事。在現在繁多的資訊裡,無論是關於身體、心智、靈魂的描述或說明,或者是上師、尊者、領導者、社會賢達、專業權威、學者、專家、醫生、老師、明星、街坊鄰居,無論他們怎麼說都只是一種訊息,訊息也無所謂好壞之別,每一種訊息都是一個機會,一個引發不同感覺與思考的機會,如此而已。至於要怎麼做,沒有人可以勉強你,絕大多數不得不作的事情,是被自己頭腦裡產生的規則標準所箝制的結果,別相信這些想法就可解決了。

「感覺」是自己的,沒有別人可以替代,我們只能專注的去感覺自己的感覺,並且警醒的去探究每一個想法的來源,深藏在每一個想法之下的感覺基礎,深入更細微的感覺,不同細緻度的感覺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健康」,不僅是身體,是身心靈的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