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感覺神經末稍)
有沒有感覺其實是很重要的事,也可以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更可以說是萬物所共有的聯繫,「感覺」就是人與人、生物、礦物、宇宙聯繫的方式,那是唯一不滅的價值。既然如此,那麼「沒有感覺」就是一件最嚴重的事情了。事實上,在我們可觀察到的那些衝突、殘忍、痛苦、不和諧的事情都源自於「沒有感覺」所衍生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想了、做了一些讓自己或別人感到難過、痛苦、憤怒、鬱悶、後悔的那些事情,都是由於沒有感覺所造成的,那「沒有感覺」的感覺就是一般所稱的「空虛感」。
可能我們總是會輕忽了「空虛感」的嚴重性,以「頭腦」所想的那些想法去忽略了「空虛感」,認為它只是一種感覺罷了,不是很重要的問題。不過事實恰恰好跟我們所想的相反,因為有了「空虛感」我們的頭腦才會產生一些相對的「欲望」,這些欲望的功用主要是為了克服這種「空虛感」。這並不是說,頭腦天生就一定會產生欲望這種東西,只不過是因為「我」這個感覺主體發生空虛的狀態,進而驅使可塑性很高的頭腦,塑造出欲望產生的腦神經連結,去產生欲望,然後「我」再去相信我的頭腦經過思考所產生的那些想法,繼續過著被空虛感驅使的人生。「欲望」一般稱作「貪」,不過還是有些差別,身體上維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吃、喝、睡)為基本的欲望,除此之外則為過多的欲望,也就是「貪」。貪念會造成很多的衝突與不和諧,我們為了過多的口腹之慾飼養並屠殺動物,我們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金錢、權力、聲望,破壞環境、掀起戰爭、互相衝突、沒有信任、唯利是圖…空虛感嚴重時,所匯聚而成的就是比空虛感還強烈的感覺,恐懼感,貪念很多多的時候,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感。恐懼感的效果比起空虛感更具破壞力,殘忍、醜陋、痛苦的事就會更多。
生活要有感覺,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只要實際的去感覺就可以了,因為「感覺」的功能是與生俱來的,完全不需要向誰去學習,它是永遠存在的。對於「感覺」這種東西,一直都很難捉摸,因為我們對於「感覺」是一閃即逝、飄飄渺渺淺淺淡淡、無法肯定的。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完全只是因為我們對可以感受到的「感覺」不夠專注所致,就像有時後會發生怎麼也想不起午餐吃了哪些食物一樣,雖然吃過了,但完全沒印象,也沒感覺。要看清楚一樣東西、或是物品的觸感品質、味道、音質都需要將注意力指向我們的感官才行,所以若要生活有一些實際的感覺,一定得「專注」才行,否則那些感覺來去匆匆,沒有將注意力投注在現在發生的事情(當下),加上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腦部的思考(喋喋不休的思緒),所有感覺都只是輕描淡寫,那感覺一點也不真實,因為那些只是腦部模擬出來的感覺罷了。不過「專注」並非是指專心努力的去達成某一個目標,那種「專注」正好變成以思考產生的目標去催眠自己,而是專心的去注意現在所有的感覺。當然除了我們一般感官的感覺之外,有些感覺不是經過感官而獲得的,我們需要平靜的思緒與非常專注,才能感覺到。「專注」於感覺並不困難,只不過因為我們思緒太多、太繁雜、停不下來,所以「專注」才變得困難。思緒太多使我們無法平靜,注意力時常強迫性被腦部思維活動所吸引,但是我們也不能使用什麼辦法去消除思緒(例如轉念),因為思緒、想法的產生只是空虛感之下的產物,唯有充實的、真正的感覺(不是腦模擬出來的感覺)才能使不必要的思緒消失,唯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改變感覺的現狀。
說實在的,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那些衝突與痛苦都是源自於想填補空虛、消滅恐懼而來的,那些空虛恐懼一直無法消失的原因,也不過是因為沒有獲得真實、真正的感覺而導致現在各種惡劣的狀況,而想要獲得真實感受也就只是要「專注」於每一個現在(當下)的感覺,如此而已。我們打從一出生就一直被真實的「我」驅使去獲得真正的感覺,進而去完成一部份的意識結構,那就是人生的意義,若非如此,那些空虛恐懼就不會讓我們如此痛苦了!如果我們將大部分的活力都使用在相反的地方,使用在逃離空虛與恐懼的生活方式上,無法平靜的去獲得感覺,而用思考、想法不斷的互相批判、互相對抗、逃避事實,那麼就實在非常可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