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一種累積更精微訊息的過程,而「記憶體」則是儲存更精微訊息的載體。「記憶」這件情,不僅發生在人們身上,其實萬事萬物都發生了這件同樣的事情,然後不斷的改變,表象與內涵的改變。
「記憶」發生的過程大致上可分為三個步驟,
(1).初察有印象:「我1」察覺到「對象1」,並紀錄有個「對象1」的大概形象在記憶體中。
(2).互動憶深刻:「我1」與「對象1」作用互動,並紀錄「對象1」的諸多特性於記憶體之內,而不僅是大概形象的資料。
(3).整合而忘卻:「我1」將「對象1」的諸多特性整合為「我2」,然後以「我2」不斷察覺其他新對象,並且不斷紀錄,察覺不再注意到「對象1」(忘記對象1)。
所以,此三個步驟不斷循環,對於很多「對象」可以「同時」進行,不斷的記憶,「記憶」也是「察覺訊息」的載體,承載著這複雜過程的精微訊息。
我們可察覺的世界可以分成許多層次,這些層次可藉由X(本體)的振動頻率來劃分,包含了物質、生理、思維、靈魂、靈性…從物質層次上來說,驅動萬物之力使X覺察到「物質頻率」,也就是X的注意力與物質頻率開始作用,於是X便產生了「物質頻率」的感覺,以及能夠留存「物質頻率訊息」的記憶體便在X裡成形。這也就是說,在「無中生有」的物質現象上(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機制)這些極微小的粒子之所以形成「物質頻率」環境中的穩定狀態,是因為X已經紀錄了這些感覺特性的資訊,所以「驅動萬物之力」在竄出物質頻率環境時,才能依照這些已經有紀錄形成的模式,有規則的持續運行(量子力學)。
X歷經了「物質頻率」環境中的諸多感受、體驗,將其記憶不斷的累積擴充,漸漸形成更複雜的「共同運作」機制,從最初的各種量子、原子、分子、化合物、複合物、高分子複合物,到蛋白質,其運作規則越趨於複雜。每個週期表裡的元素都有其「特性」,這些「特性」乃藉由其感受獲得的訊息,並組成「記憶」產生所謂的「特性」,也就是說,所謂的「物質特性」或「物性」是經由察覺過程產生的記憶,組織成為更複雜的「特性」,此為自然的機制與過程。
在X組織成複雜的蛋白質分子後,也會開始觸及「生理頻率」的環境,然後同樣的開始那些感覺、感受、紀錄、記憶的記憶三步驟,眾多的蛋白質分子逐漸整合成最簡單的生理運作功能單位,細胞器,眾多的細胞器再繼續發生記憶三步驟,再逐漸整合成單細胞、多細胞、組織、器官、生理系統、生理能量體。當然我們在物質上觀察到的這些細胞組織器官,是物質的聚合規則,此物質規則早已在「物質頻率」的感受記憶裡完成,而「生理頻率」指的是指導物質運行的規則,是屬於無形能量的運作模式。在我們身邊週遭的眾多生物物種,簡單細胞、菌類、藻類、各種植物、昆蟲、動物,由簡單到複雜的各類生物,均有著在「生理頻率」環境中所獲得的感覺資訊記憶,並由這些記憶產生了各種生理規則,只是各類物種生物的記憶訊息各有差異,於是便有著種類繁多的生物。若以人類來說,人身體內的生理機制亦是有更複雜規則的能量模型(參考 中醫學是模型理論)。

這些存在於X之中的「記憶體」,經過無數的感受與記憶,是種堅實的「關係」,並不會輕易的毀損、解散,這種堅實的「記憶體」可以穿越身體的生死,繼續保持並往擴展的方向演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