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用到「性質」這個詞彙的意思是指,某一種東西X會表現出什麼樣子,會有什麼作用,會變成什麼樣子、會這樣、會那樣…我們就會說,X的性質是會這樣、會那樣,「性質」也可以稱作是「特性」、「特質」、「特色」…是描述X的一種方法。
這世界萬物都各自有不同的「性質」,也就是說,各自表現出不同的樣子。通常我們都會把某個東西X的性質當作是一種「不可理解」的現象,認定「萬物各具性質」是無法知道原因的一件事,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不過我們詳細的探究以後,或許也能發現一些可以解釋的蛛絲馬跡。
一般我們感覺到某些東西X存在的時候,我們只感覺到那個東西X現在的樣子,然後我們運用各種方式去測試X,並且歸納獲得一些X的性質,比如說,「水」這種東西,我們用各種物理、化學方式得知水在4度C時會結冰、100度C會蒸發,可以與某些礦物相溶、H2O組成水分子…不過「水」以前是「水」嗎?氫、氧原子以前是氫、氧原子嗎?如果不是,那會是什麼?事實上,藉由科學儀器的檢測,可以發現連基本的粒子都是不斷在改變的。很多物質或能量體都有所謂的「半衰期」,而原子、分子這種粒子也有,意思是說,這些粒子在某依段特定時間之後,其「性質」就會改變(原子數量減半),「性質」改變之後,那就不是原來的那個東西了。比如說,我們時常聽到考古學家挖到多少年前的古物(碳-14年份測定法),就是利用碳原子會衰變的性質來測定。此亦說明了「萬物皆變」的共同現象,包括很多看似不變的物質,其實也是處在不斷的改變之中。如果再將觀察的對象擴大,這不但是物質上的、物理上的現象,還包含了生物的各種機能以及我們的思維能力。所有生物的生長凋零,人的思維能力的轉變過程…
「性質」轉變的原因一般都是說「時間因素」,意思是說,只要經過一段時間「性質」就會改變(有的遠小於一秒,有的要幾百、幾萬年),但是在這段時間裡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個原子、分子、礦物、植物、動物、人,都無時無刻在互動、作用、交流,跟其他人事物、空間背景、宇宙能量…這些互動作用除了產生物質的外型改變之外,也產生了各種「感覺」,將這些感覺經驗由一種統合式、整合式的匯聚之後,儲存紀錄於「感覺本體」裡的「記憶載體」,使得這些感覺經驗累積成為一種「現在的」記憶狀態(參考 記憶3、記憶2),然後表現出「現在的」性質,也就是說,「現在的記憶狀態」就是現在性質的原因。
若以生物來說,每一種生物其內蘊含的生命力與所呈現出來的外型,也跟記憶狀態有關。植物的各種記憶也會紀錄並流傳下去,比如說根據具體實驗,「阿拉伯芥」這種植物,在逆境確實可以改變表觀遺傳的狀態,並且下一世代的同源染色體重組率增加,子代也出現相同現象(參考 跨世代表觀遺傳),這也就是說,植物在存活期間與遺傳至後代時,其基因(DNA)都會呈現改變的過程。這顯示植物的記憶是持續存在的,且是不斷變動的(參考 植物五大情感功能)。
以我們「人」本身來說,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感動、觸動心弦、領悟,我們本身內在的狀態就會不斷改變,所以也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行為,乃至於外表型態上的改變,與生理機能都會跟著改變(參考 面相學概要)。當然這些也會隨著時間而變動,因為「時間經過」正代表著「感受」的累積與變遷,我們身上的物質組成各種蛋白質,組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這些生理機制運作的驅動力變化的時候,我們的外型外貌就會就跟著轉變。在「生理上」的驅動力我們無法察覺與控制,也就是說,我們控制不了我們自己身體的心跳、消化、分泌腺體…這些生理機制,這些對我們目前的察覺狀況來說,都是自動的。所以我們身體「生理上」的「性質」也因著生理感受的增加與累積而不斷改變,換句話說,我們吃飯吃得多一點就會老比較得快,也非虛言。身體過度使用(快速獲得更多生理感受),會使身體機能老化的更快,也是我們可見的事實,這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親身體驗的。
這些我們所見的物質性的、生物性的、思維上的性質轉變,都是確實存在的,而感受的經歷與記憶,是促成轉變的真正因素,一種內在細微的逐漸轉變,這也是浩瀚且深沈的自然美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