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頻率變異數與感覺類型__vidya
在數學上的機率來說,「變異數(Variance)」是個重要的現象特徵,意思是說,「群體內含變 化量的評估」,比如說(不複雜的數學),我有一個序列/集合S={1,3,5,7,9},這個序列/集合的平均值是5,那麼S的變異數就是每一個數字與平 均值的差平方,乘以每一個數字之總和,再開平方根 [(1-5)^2] + [(3-5)^2] + [(5-5)^2] + [(7-5)^2] + [(9-5)^2] = 16+4+0+4+16 = 40 , (40/4)開平方 根=3.16…也就是說,3.16是這個序列/集合S其中的變化程度,這個算法是把序列/集合中的每個相對於平均值的變化,用平方的算法將變化效應放大, 再用開平方的算法將變化效應收斂,這樣就能將「內在」的變化,作一個數值化的描述了。所以每個變異數代表的意涵,就是那個序列/集合抽取出來的一種「內在 差異」,這種差異比表面的變化,更深一層。
「感覺」這種事情,事實上,也是類似這種「變異數」方式的「內在差異」所呈現的。比如說「觸覺」這種感覺,當我們在很短的時間之中,施加很大的力在我們的 細胞之上,這種觸覺就會產生「痛」的感覺,所以「這一次痛」我們所接收的序列集合,比如說Q= {1,10,25,45,68,98,54,43,32,9,3},其變異數是很大的,如果說我們在細胞上施加的力都是比較平緩差異的,觸覺就會變成 「按」的感覺,那麼「這一次的按」其變異數就是比較小的,若依此類推,不僅是「施力大小」加上「熱能變化」、「電磁能量變化」的變異,我們觸覺上的痛、 癢、酸、麻、刺、冷、熱、燙、冰…都是可以用這些能量型態變的異數來劃分的,也就是說,當我們要「量化感覺」時,可以使用「施力、熱量、電磁能」三個變異 數來界定各種觸覺的。當然這些「變異數」的計算也可以使用(X-平均值)的三次方、四次方或者其他指數次方的放大方式,只要能凸顯其變動規則即可。
這些「能量型態」又可以使用「頻率」來代表,也就是說,能量接觸細胞事實上是以「頻率」來評估的。所以我們可以將各種能量型態的「變異數」,統合在「頻 率」的變異數之內。一個物體接觸細胞,其實並沒有接觸(沒有實物哪來的接觸),只是依照頻率的累積產生的互斥力現象,熱能與電磁能也是如此。另外,當變異 數不斷的改變時,感覺也會跟著改變。也就是說同一首音樂、同一次痛、爽…其中還是包含著多種不同的感覺種類與程度上的差異,某一段落的變異數所涵蓋的段落 是可以在細分的。
「感覺到」這事情有四個條件需要滿足才會發生,1.有個察覺的主體,2.有個「物/能量體」存在,3.「物/能量體」有頻率的變異,4.察覺主體可察覺該 頻率變異,如此就可以發生「感覺到」這件事。如果1,2與4的條件已經滿足,那麼「感覺」就可以使用頻率的變異數來作為量測「感覺」的方法。
「物/能量體」與「有反應的頻率」是直接相關的,也就是說,「特定的物」對於「特定頻率範圍」才會有所反應,比如說,視覺細胞、聽覺細胞、味覺細胞、嗅覺 細胞,與身上其他細胞的觸覺傳導,都有其特定的頻率接收範圍,而腦細胞當然也有其可接收的頻率範圍。在「物理空間」的「物」形成一種「物理空間中的能量結 構」,會在不同的「內心空間」中產生相應的「物」,比如說觸覺細胞所接收的頻率,除了本來就有的「物理空間的物質(細胞)結構體」之外,會投射到「生理空 間」產生「觸覺物件」(生理體也是現在就有的),察覺主體察覺到生理空間中的此物,產生觸覺,又如腦神經細胞收到身體各部位傳來的物理電流訊號,在本來就 有的「腦神經細胞的物質結構M」之內,產生一個暫時性的「腦神經細胞的物質子結構m」然後會投射 到「生理空間的生理物件結構P」之上,產生一個暫時性的「生理物件子結構p」,然後有反應的生理物件就被察覺到並產生生理方面的感覺。
這個暫時性的「生理物件子結構p」也會同時投射到「思維空間的思維物件結構T」之上,然後再度產生一個暫時的「思維空間的思維物件子結構p」,並察覺到思 維性質的感覺。這種「暫時性的子結構」被觸動多次之後,這「子結構」就會因為能量經常反應而「固化」,物理上來說就屬「結晶」的效應,在物理、生理、思維 各空間中都是存在的。
這也就是說,當我們要量測思維空間中的情緒(快樂、悲傷、恐懼、痛苦、喜悅…)或者產生怎麼樣的影像、符號、情境…都可以使用「頻率變異數」的方式來評 估。比如說,我們聽一段音樂,就能以這段音樂的音頻各個小段的變異數來評估這段音樂到底產生/共振了哪些思維空間、生理空間裡的物件,當然這也需要先瞭解 每個人在各自的內心空間裡,所已經存在的物件有哪些性質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