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千變萬化的「結構」__vidya
「結構」的意思是說,把一些「物件」放在一起,然後這些「物件」會形成一些比較固定的外型,這些比較固定的外型是因為「物件」與「物件」之間的「作用力」所產生的一個「平衡」狀態,也就是「力平衡」的狀態。
在我們的身體的生理組織裡有數量繁多的結構,精確一點的說,整個生理組織都是「結構化」的,包括單一的細胞、微小的蛋白質、特化後的細胞群集、簡單的器官、複雜的器官…組成這些大大小小、簡單或複雜的生理組織/系統,都是一個個各種不同的細胞聚合而成的,所以在整個結構的基礎上,就是這麼多細胞的「力平衡」所達成的一個「比較穩定」的結構,所謂「比較穩定」的意思是說,可以維持型態、機能比較久的時間。至於多久算久?應該是可以用我們一生的時間,能不能見到其改變為參考值。
以「空間層次」來說,我們在「物理空間」裡看到一個人、動植物、礦物的形體維持一段穩定的時間,但是經過分析再分析的結果告訴我們,不管是一個人或是一個 物體,都是由各式各樣不同的「粒子」聚合而成,而這些「粒子」可能本身也是一種振動頻率的顯現而已,姑且不論這每個粒子的振動顯現來自何方、什麼理由,眾 多粒子聚合而成的單細胞生物,不僅僅只是「粒子」的存在而已,同時也有「粒子物質」之外的「結構指引」存在,這種「結構指引」產生了「生理現象」,成長凋 零,形狀具體化的功能。依此來說,每種生物都有其「結構指引」,這種生物機能的結構指引便發生在「生理空間」裡面了。「生理空間」中的「結構指引」其實也 是一種「結構」,這個「結構」同樣在「生理空間」變成了「物件」,也就是說,「物理空間」的物體外型生成的「結構」,是受到「生理空間」中的「結構」所引 導的。所以當生理空間裡的物件結構有所改變,那麼物理空間中的形狀就會隨之改變。同樣的當「思維空間」裡的物件改變,那麼「生理空間」裡的對映物件,就會 慢慢改變。一般稱為「投射」。
物件裡的結構是怎麼形成「空間」的?我們可以看看物理的物件是怎麼形成「物理空間」的。科學上發現物質都有一種波,稱為「物質波」(德布羅依波),後來發 現這種波的規則是一種「機率密度函數」,也與「波動方程式(薛丁格)」推導出來的吻合(如圖),簡單的說,就是分子中的電子其出現的方式是一種符合「機率 分配」的方式出現的,也就是說出現在原子的相對位置是一種有規則的機率,不是無規則的機率。這個規則是用「質量m」、「空間定位,θΦ角度、γ半徑」來找 出這些機率的規則的。「質量」是「場(希格斯場)」的平衡破損所刺激而顯現出來的能量現象,而「空間定位」則是「場」滲入「物理空間」的能量顯現,兩者能 量各顯現出「形狀」,而「形狀」則是「頻率」的一種顯現。若說「質量」與「空間定位」是「意識表現的方式」所顯現出來的,那麼「物質的意識函數」就會是 「質量」與「空間定位」所統合而成的「頻率函數」來表示。「空間定位」中的(θ、Φ)角度、(γ)半徑需要以二次微分來「顯現」,「微分」在物理空間的尺 度中代表著「微小的長度/角度」的物理量,「二次微分」就表示取「微小的長度/角度」之中的「微小的長度/角度」裡面的物理量(一個數值),「微小的長度 /角度」在「空間」意涵上,則有「穿越空間而來的訊息」的意義,換句話說,這「機率密度函數/波動方程式」已經推演到穿越「兩度」空間而來的訊息,並且指 引著「物質結構」的顯現。
這其中隱含了一件事,各種不同「機率密度函數」所顯現的物質形成了不同的「密度空間」,每一個「空間」的投射則是「機率密度函數」的轉換而已。所以我們可 以把「物理空間」的波動方程,轉換到「生理空間」,再轉換到「思維空間」,轉換的基礎在於「結構」的類同,就形成了全息(Holographic)的現 象,「幾何形狀」則是描述「結構」的一種表達方式(柏拉圖立方體)。每種「空間」的物質尺度與密度都不相同,在不同的「空間」的物質密度與尺度轉換,則需 另外加以發現。若以「音階」來類比,應是換算的一個線索。
所以不同空間中的「投射/映射」會在「結構體」裡投射出一個「暫時的子結構」,是那個相關的「結構體」的一個「子結構」,好比說,我們在「思維空間」塑造 出一個「幾何形狀」(一個形狀會對應一種頻率、一些感覺),那麼在我們「生理空間」中的「思維結構體/腦M」就會投射一個「暫時的子結構m」,如果我們經 常使用這種m的結構化能量,那麼m就會在M裡面形成比較強結構的子結構,一般就稱m為某一種「思維模式」,也會形成腦神經連結上的生理改變,在不同的人進 行相同「思考議題」時,腦神經的生理反應有可能會顯現出完全不同「子結構」(MRI腦部斷層顯現出不相同的區域),所以我們的「思維模式」可以有多種變 化,有的相似度高,也可以完全不一樣。這是「思維空間」映射到「生理空間」的例子。也就是說「子結構」隱含在「結構體」裡面,這就像是一個晶片裡還有很多 邏輯規則在裡面,只不過腦神經結構體的「塑造者」其實是我們「自己」。
我們身體的各種「機能」與「外型」是會漸漸改變的,這也意味著兩個變化因子交錯而成的顯現,1. 「動力來源」的改變,2.「意識/心靈結構」的改變,「動力來源」的改變屬於自然運行的普遍規則,如同遵循常軌的天體運行、生物的成長凋零,「意識/心靈 結構」屬於「感受回饋」的機制,結構體受到外力刺激/衝擊,產生感受,當超過臨界值時,就會改變「意識/心靈結構」,此屬於各自的,也屬於群體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