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有點「玄」的空間結構與投射__vidya
物理空間有一個結構,一般說「三度空間」,也就是有三個方向/參數可以在此空間中「定位」,所以物理空間是以三個方向/參數架構起來的。那麼內心空間的結構,又是幾個方向/參數建構出來的呢?
其實這件事也不是那麼複雜,只是可能得先移開現在這種「物理描述的三度空間」的切入角度,以另一個角度來重新詮釋「空間」為何。如果說「一切都是物質」的 觀點來看,那麼所謂的「空間」其實都是物質「撐」出來的,那在「空間」劃分上,就可以用不同的物質來區分不同的「空間」。以「物理空 間」的「物質」來說,則是以「頻率表現」的方式來呈現出物質,也就是說,「物質」其實也只是「頻率」的呈現,不同的頻率呈現不同的物質,由察覺能力來察覺 其存在的樣子。「空間的結構」則是以「頻率」來劃分的,而「空間結構」事實上則是「意識(靈性)結構」的投影,也就是說,「意識結構」會呈現/表現/顯現 出了「空間結構」,每一種意識狀態對映著一種空間。
所以「空間」不是我們看到的那種「三度空間」的「空間」,而是「意識」投射的「空間」,或可另稱為「密度」、「物質密度」、「頻率密度」,物理密度(空間)由物理意識來投射而成,生理密度(空間)由生理意識投射而成,同樣的思維密度、星光密度…也是一樣的。
事實上,以「人」來說,是由三個密度(空間)的意識投射而來,物理、生理、思維,所以明顯可察的是「人」有一個物理體(身體)+生理體(生物能量、氣)+思維體(思考),並可察覺此三個密度的「物質」存在。
這種以「頻率」為基礎的「空間(密度)劃分」暗示了一件事實,要將所有頻率放在一起而互不干擾與維持穩定結構,那麼每個劃分為不同密度(空間) 的「頻率帶(頻譜)」是不連續的。
另外,關於「投射(Projection)」的話,當然是由「意識結構」投射到「密度(空間)結構」之內,然後成形的,至於投射的方式與規則,則是一個好 大好大的問號?可見的投射方式,在物理密度之中,有著名的「希格司機制(Higgs mechanism)」,投射/投影基本上都是這個形式(如圖),一種原有形式[ψ],轉變成另一種形式[ψ’],所以一定是原來的「特性」的一種變貌 (distorsion),這些「特性」顯然也包含了「幾何量(相位)」與「頻率」。我們仍然在這投射的迷霧中尋找一絲的蛛絲馬跡。
另外一種說法是,三次元、四次元、五次元空間,物理空間是三次元結構,那麼內心空間不外乎就是四次元、五次元空間這樣的結構。不過這個「方向」需要再擴大 解釋才行。「方向」是指「感覺的次序」而其「數量」則為幾度空間,以物理空間來說「感覺次序的數量」= 3 (三次元空間),一次只感覺到三個方向,而我們的整個察覺可觸及的範圍,其實正處於3 (三次元空間) + 0.5 (半次元時間) = 3.5 個方向。半次元時間的意思是說,我們對「時間」的感覺次序只有往前,不能後退,所以只能算「半度」,一般比較複雜的生物可能是處於更小範圍的3.5度,隨 著察覺能力增加,3.5次元會往4次元擴展。那「四次元內心空間」的結構組成就變成了3 (三次元空間) + 1 (一次元時間),所以 我們在「內心空間」裡便能將時間往前或往後,隨意的移動了。不過這「一次元空間」的方向仍是受限的,我們可以在「四度內心空間」中想像未來或回憶過去,但 那都被侷限在某個範圍裡面。
這樣說聽起來很有道理,也跟我們感覺、經驗相符合,這的確也沒有問題,只是我們會有這種三次元、四次元的感覺,主要是因為人的意識狀態大多處於「第三(思 維)密度」所以對於投射出來的「任何物質」都會有「三個方向的辨識能力」,於是人對於「物理空間(第一物理密度中意識的映射)」的辨識就會有三次元空間 (X/Y/Z三軸)的解讀了。而「時間」其實不能當作一個「方向」來解讀,因為「時間」只是「物質變化的軌跡」,是「軌跡」並非實際的物質,而我們對於 「時間的感覺」也是「感覺的軌跡」的紀錄比對,也並不是實際的物質,其與所謂的「三次元空間」的屬性不同,要將「時間」當成一個方向軸,應該並不恰當。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