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我們每個人天生擁有的能力,而且可以任意操作注意力來移動、放大或集中,也就是說,注意力是一種有指向性的東西,它可以指到任何地方、甚至任何時間上。當我們把注意力以自己的意願指向某些對象時,我們就獲得與那個對象作用後的感覺。一般都把注意力當成是一種「能量」來理解,事實上,改變注意力的指向是我們意識的覺知本體在調整振動頻率而已,當然頻率調整後會隨之產生能量釋放,所以把注意力當成是能量來理解也是可行的方式。
雖然注意力的頻率改變(移動或指向)是可以自由的變換,但是由於意識本身振動頻率的限制,只能在特定範圍內移動,也就是說,這是有限制的,在特定範圍內才能任意改變。通常我們在目前注意力可移動頻率的範圍內,是感官上(看到、聽到、聞到、嚐到、接觸到)或者心智思考上(想到什麼)的改變,光、聲音、空氣振動的頻率都不相同,我們可以同將注意力分散在這些感覺之上,也可以只集中注意力在某個感覺裡。
我們只能在這些特定頻率範圍中移動的原因與意識的頻率結構有關。意識本身具有很多種頻率,各種頻率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意識結構,而萬有一切的意識結構都不盡相同,就算我們都是同一個物種,雖然每個人的意識結構大致上差不多,不過都還是會有些不同的,這些不同就決定了我們此生不同的天賦、思維模式與身體狀態。所以不同的人對於相同的對象,也會有不同的感覺與應對能力,表現在實際上,就會發現每個人的偏好與天賦各不相同。有人善於數理、有人精於運動、有人慈悲純善、有人觀察入微…這就是意識頻率結構的差異。超出意識頻率結構的範圍,注意力就無法到達,那也就是我們感覺敏銳度的極限。
人們普遍都有一種最深處的衝動,就是去觸及那注意力無法到達之處,這是天生必然的現象,因為意識頻率結構的不完整,我們就會從內心深處欲使此結構趨於完整與平衡,這不僅是人,萬物都是一樣的,人之所以以人的形式出現在這世界裡,正是因為意識頻率結構需要調整或發展的原因,我們都靠著那股與生俱來的衝動而有能量顯化成現在的樣子,當這股衝動能量,以人顯化的形式逐漸的消耗,直到消耗殆盡,身體不再運作為止(身體死亡)。對於注意力就無法到達的頻率,萬物都會自發性的去從事某些活動與交互作用,來使自己的頻率結構趨於完整平衡,不過我們人因為具有「思考能力」所以就產生一種方式來解決這種處境,那就是「想像」,也稱作「幻想」,將注意力產生的能量指向並灌注於思考的想像能力之上,於是我們的想像能力的功能越來越多,能幻想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我們經常使用這種想像能力來解決事情,這種想像能力其實是一種推論能力,發展推論能力也無所謂好壞對錯,有人正好在發展並獲得這部分的頻率,但是如果每個人都用這種想像推論的方法,那麼就是忽略了每個人意識頻率結構不同的事實,對於凡事不加思索,做事衝動的人來說,需要發展的正是這種想像推論能力,對於總是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人來說,就需要發展衝動的抉擇的能力。這都是取得完整平衡的方法,且都是因人而異的。在心智思考中感受到自己的意識頻率結構,就是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
注意力的指向是能量的灌注,能量灌注的作用會產生相對應的物質體或能量體,這些相對應的物質體與能量體都算是一種「記憶體」,可以紀錄曾經有感覺過的資料。以目前我們注意力所能變換的範圍所產生的作用來說,是可以驅使我們身體的生理狀態的改變,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專注於某些想法,將能量灌注於腦部生理組織之上,是可以改變腦神經連結狀態的,所以當我們一直在告訴自己哪些想法是對的、哪些想法是錯的,久了之後那些相關的腦神經連結就會改變成注意力作用後的樣子,以後就變成了我們的行為準則或需要遵守的規則了。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一直將注意力指向某種感覺,那相對應的記憶體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緻密,所獲得的那種感覺就會越來越清晰、明顯且強烈,同樣的,如果我們一直忽略某種感覺,那種感覺就會越來越模糊、遲鈍,到最後就感覺不到那種感覺。所以要將注意力放在何處(也就是要去感受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注意力指向讓自己的意識頻率結構因此失衡,那麼就錯失發展的機會,換句話說,就是白白浪費了此生。
至於要將注意力放在何處,就要應用我們目前的感覺能力來獲得指引,這需要我們安靜的(靜心的)、不帶任何前提的觀察自己的感覺,以及感覺之後所引發的想法,每個想法背後都牽涉了一些感覺,每個感覺都關聯到很多想法,觀察這些自己的想法與感覺,專注的找出真正的充實感來自何種感覺,而那種令人充實的感覺就是我們本身意識頻率結構所缺乏需要發展之處,相反的,很多的感覺都是空虛的,那些空虛的感覺絕對不是我們此生想獲得的東西,別浪費時間在那些事情之上,那會使人後悔的。不過感覺充實或空虛是一件本來就具有的能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亦不需要任何思考上的任何想法、理想、希望、期望等等的方式去勉強而行,我們只需要去感覺那所有的感覺,自然就可以建構一個符合本身意識頻率結構使用的思考模式,因為思考模式是由感覺為基礎所逐漸形成的腦神經網路連結狀態,然後以實際行動去獲得所需要發展與平衡的感受,那就不枉此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