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我們是自願還是被影響的,通常想要去接觸宗教都有一些理由,諸如自我修持、提昇生命價值、利人利己、為善佈施、認識真理、離苦得樂、聖靈感動、心理依歸、追求人生意義、世界美好和平…不論為了什麼理由,宗教與我們的人生有著莫大的關係。而宗教的目的與宗旨一向都是直指人生的意義而來的,所以不論什麼宗教,肯定離不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個最核心的問題。
每個宗教都有一些經典、聖書、導師…不論用的是哪些名稱都是試圖要引導人們去瞭解生命的價值。宗教經典所論及的大部分都能深入核心的去描述與形容生命的、人生的、宇宙萬物的真理或真相是什麼,雖然有時年代久遠,有時流傳扭曲,有時人為造假,不過大致上問題不大,其所描述的那些真理真相也大同小異,不過一般採用的方法就都是有問題的,會產生這麼多實作上的問題,也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絕大多數的人,並無法瞭解這些流傳下來的書中意涵為何,而最大的問題則是那些解讀這些經典書籍的人,也不瞭解,所以宗教的實際操作方式,不但違反了傳達訊息人(一般稱為聖者之類的人)的本意,更達不到所謂提升生命價值的本意。
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是因為無法瞭解那些文字背後的本意,「無法瞭解」的意思並不是說,是想不通、想不清楚、或者是無法貫通的意思…,而是「想」這件事情出了問題。所謂的「想」就是思考,思考是我們人體腦部的一種功能,而「文字」這種符號本身就是思考裡運作的資料,一旦文字進入我們思考裡開始運作(開始想)我們就被思考所侷限了。思考是有限制、有範圍的,思考無法產生出一些在我們腦中完全沒有相關資料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再怎麼想,也想不出神佛到底是什麼。這有限的思考工具並不能夠提供我們去「理解」經典裡那些文字背後所指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但是思考這個工具有個特別的功能,就是當我們無法理解的時候,就會在所有可能解答中盡量去找一個「趨近解」,也就是認為最相近的解釋,然後那個「趨近解」就變成了我們要信靠、遵循、精進、回歸…的那些目標了。於是乎,一些「思考」資料比較多的人(書讀得比較多)就用這些「趨近解」來建立了很多屬於宗教的信條、教條、儀式、習俗、傳統、要敬拜、尊敬、不可有任何異議的想法或行為…,用來影響思考資料比較少的人,當然思考資料比較多的人也不見得就有什麼「貪圖」的想法,他們也同樣是處於思考主導感受與行為的情境之中,換句話說,兩者其實都是相同的,在思考的層面上,並無差別。所以現代大多數的宗教建立在這種「趨近解」的意義之上,導致浪費了很多人的時間。無論敬拜了多少次、或靜坐多少次、或祈禱多麼的虔誠,如果我們一直對著那個「趨近解」,那就是緣木求魚,起不了作用的。這趨近解純粹是腦中思考功能所虛擬出來的東西,只是一種「幻覺」而已。「趨近解」之所以為「趨近解」的原因,也是因為我們根本無法得知它跟真正的真相究竟有多大的不同。
若要真的獲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肯定是要超越這種虛擬的「趨近解」有關的對象、事物、想法、感覺…,我們目前宗教相關的典章、制度、儀式、觀點、想法,都是建立在這種「趨近解」的基本之上,換句話說,超越趨近解的對象其實並不在宗教裡,所以我們也沒有需要在宗教裡找尋什麼,畢竟那裡並沒有我們真實的生命意義。但這並不表示宗教裡沒有其他東西,或許有人也需要在宗教理產生的感覺來獲得某些改變與進展。至於在宗教裡究竟要獲得多少經歷與感受,那就因人而異了。
宗教只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純粹是我們思考功能所產生的效應,一些以文字紀錄「真相」,加上我們當前覺知能力下的思考功能,就產生了現在的宗教,這並沒有什麼好壞對錯。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覺知的敏銳度增加,那麼宗教就不會是現在所認知的,那些切割清楚、劃分你我、各自為利、盲目慈愛的宗教了。
大部分的宗教經典都是神聖的書,也是神秘的書,但如果我們不曾感受過,無論研究多麼深入、多麼廣泛,那都跟生命無關。生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那就是真實的「感覺」,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