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思考與感覺__vidya


人腦視覺的對比與辨識是腦部自動處理的,而我們只是去覺知那些處理完後的結果。
此圖因中間有光影,所以腦部依照過去所得資料(經驗)將下半片辨識為一種立體的陰影效果,加上與旁邊顏色的對比識別,所以辨識為的「立體」圖樣,覺知到「立體感」,但我們同時也以其他感官獲知這圖實際上是「平面的」,所以腦部繼續處理這兩個結果,然後又按照過去的經驗規則選擇這種立體感是錯覺而為平面為真實。雖然說我們最後並不選擇相信那個立體感是真實的,但是立體感已經產生,並且已經讓我們察覺到了。
覺知到立體感之後,覺知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立體的感覺之上,也就是說,覺知忽略了對顏色辨識的結果,所以覺知對於此圖的顏色辨識其實是來自於立體感在腦中經驗資料的延伸,並非是視覺接收到真實的訊息所產生的結果,換句話說,因為覺知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立體感,真實的顏色感被掩蓋了。
有個很簡單的方式可以證明此腦部的功能,我們可以將注意力焦點放在圖的中心點,也就是圖片中兩片的中間一分鐘之後即可覺知到這上下兩片的顏色相同,因為注意力已經沒有集中在立體感之上,所以覺知忽略了立體感,顏色感就浮現了。若是把中間的水平分隔線遮住,則是讓立體感不要出現的方式。



黑色剪影的「立體+旋轉」其實是腦部自己延伸「想像」出來的,動畫本身只是黑色曲線區域變動的影像,它是平的,更沒有立體的旋轉。在我們生活中其實絕大部分的感覺與想法都是「外界訊息+想像」產生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覺知接收到的是加了「想像」的結果,那就是一大堆幻想了。讓思考「安靜」的意思是「不起想像」,不起想像才能覺知到事實,感受到真實的感覺。不過出現這種不起想像的直覺,機率非常非常的低,除非我們經常保持在「沒有想法」的狀態下,若在極為專心的、長時間的觀察人事物,直到感覺到完全不認得那個對象時,不起想像的直覺,才可能發生。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T5xtRdLOopU

上面這個光影動態圖其實很有意思,有意思的不僅是看起來很有趣而已,而是我們理解世界的過程。事實上,我們的所有感官(眼、耳、鼻、口、身、意)所得到的訊息都是不連續的,也就是說,我們獲得兩個訊息之間是有空隙的,作用就像是影片裡一條一條的黑線一樣,所以我們的感官會把本來不動的東西解讀成會動東西,把原來那個東西的樣子解讀成完全不同樣子的東西。有人說,我們所見、所感受到的世界是被扭曲的、虛幻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腦部對於外界資訊的處理是自動持續產生的,若將我們可隨意控制的注意力過於集中,則大部分真實訊息就會被忽略,然後我們也只能記得那個注意力指向後的覺知結果。不過這種腦部處理機能並沒有什麼好或壞、是與非,腦部幫我們處理了大多數的訊息,好讓我們發展更複雜的思維模式,但是我們也需要瞭解他的功能運作方式,然後就可以知道不見得要相信自己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嚐到的、接觸到的,更重要的是,別毫不考慮的接受自己覺知到的那些感覺或想法,因為那不見得是「真的」。我們可以活在真實的世界,也可以選擇進入腦部思考的模式,運用思考的記憶、情境、情緒、分析、歸納、推論這些功能,這選擇在於我們時,那才是「自由意志」。沒有自由意志,我們就變成了思考的奴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