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夢__vidya

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但為什麼會作夢?簡單的說,這是我們察覺到意識狀態改變的現象。這裡的「作夢」指的是睡覺時的夢境,不是什麼夢想、理想的那種夢。所謂「意識狀態」的意思是,在不同頻率的時空中的覺知,也就是察覺到某種感覺的情況。而「意識狀態的改變」則是指覺知處在不同頻率的時空中,察覺到不同的感覺。某一種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是某一種特定的意識振動頻率所形成的,而不同意識的振動頻率就產生不同的時空,所以時空是多重的,有人說那叫「平行宇宙」,其實使用「平行」並不精確,因為那不是空間平行的概念,平行是各佔空間並同時存在,而「多重」指的則是不同時空的交疊。(參考 穿越時空)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覺知的個體,可以感覺到周遭的現象所帶來的感觸,當然我們一般認為最清醒的時候,是在日常生活時的那種意識狀態,而那個意識狀態只是其中一種,既然時空的多重的,那麼我們的覺知也應該可以在多重的時空中切換,而我們所感覺到最明顯的覺知切換就是睡覺,而睡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夢」了。夢有分很多種,以前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都曾經做過廣泛的研究與調查,而我們做過的夢,則因人而異,有的類型多,有的內容多,有人則從來不作夢,有人每天都在作夢。一般夢的解析重點放在夢的內容上,也就是研究夢中所見的各種物品、人物、形象、環境、感受、符碼呈現出什麼樣的「情境」,然就這些人、事、物、情一一分析,找出與日常生活相關人事物情的關係,這些當然是瞭解思考運作的線索,仔細對照分析歸納也能從中瞭解我們心智思考的實際作用。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夢中獲知更多現象來辨認有關「意識狀態」的差異。(參考 意識狀態與記憶存在的作用)
每個人覺知可涵蓋的頻率範圍不同,所以可到達的頻率也不相同,可涵蓋範圍不同的原因是因為「記憶體」的關係,也就是說,覺知可以感覺到,但未必會記得,若有那個時空相對應的記憶體,覺知才能察覺該時空的記憶,對於特定的覺知來說,能察覺的才算是存在,否則覺知頻率切換(意識狀態改變)這件事就沒有察覺其存在的可能。當我們一覺醒來,什麼也不記得的時候,就表示我們並不擁有相對可記載夢境時空頻率的記憶體。這可記載資料的「記憶體」比我們科技製造使用的電腦、設備的記憶體能夠記載更多訊息,不僅是文字影像聲音的資料,還包括「感覺」這種資料,頻率越高的記憶體,記載更多的訊息。
夢有非常多的情境,有的夢是繽紛豔麗、充滿彩色的,有的是灰濛黯淡、看不清楚的,有的是置身事外、恍若旁人,有的投入其中、充滿情緒這些情況在意識狀態上是有差別的,其差異在於感受的「真實清晰度」,這就像我們的覺知處於日常生活時的那般真實清晰,當我們的覺知在夢裡的時空中,若「記憶體」可記載的頻率越接近,則感覺越真實清晰,同樣的,若越不真實清晰則「記憶體」可記載的頻率差距就越大,這是在任何一個時空的通則,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這個時空也是如此。
覺知的「注意力」是製作記憶體的主要材料來源,注意力是一種有方向性的能量,也就是說,注意力可以隨著我們的意願來投入某個特定對象,這部分是我們隨時可以掌握控制的。所以當我們將注意力全神貫注的指向現在獲得的每一個感覺之上,就會產生可紀錄現在感覺頻率的記憶體,同樣的,如果將注意力投入腦中思考迴路產生的未來幻想,那麼腦中的迴路就會產生腦神經的連結,實際上就表現出某些特定的思維邏輯、觀念、規則、標準、價值觀我們之所以有不同的記憶體涵蓋範圍,而造就不同的覺知範圍,主要還是因為注意力能量指向何處的差異,也就是在意哪些事情的結果。要增加記憶體紀錄的頻率範圍,首先還是要認識自己在「意識頻率結構」上的缺乏之處(這就是認識自己)。意識頻率結構(參考 意識頻率結構)是一種可變的頻率組合,我們每個人此生都會有一些天生的傾向,傾向於對哪些人事物情的熱愛,而那些與生俱來的熱愛,正是意識頻率結構缺乏之處,這是因為萬有的意識頻率結構均會有傾向完整平衡的趨勢。所以我們得將注意力放在天生熱愛的感覺之上,才能完成一些缺乏的部分,這也是我們此生的目的。那些已完整的部分,我們就會明顯對它失去熱愛(自發性的樸素),然後自然能將注意力指向其他頻率(開啟另一能量中心的賦能狀態),以產生紀錄該頻率的記憶體。所以我們需要去注意現在所感覺到的每一個感覺,以明確的辨識我們天生的傾向,找到熱愛之處(缺乏的頻率),若非如此,如果只沈迷於腦中的思考所產生的虛擬感覺(參考 虛擬的思考),那麼此生就白白浪費了。
有人說要藉著紀錄每一個夢來增加對於夢的覺知感受,這是可以達到讓夢更真實的目的,因為此舉已經將我們的注意力指向夢這個對象之上。因為持續紀錄每一個夢的注意力投入,對於夢境時空記載的記憶體會增加,察覺的夢數量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真實,這是必然的結果,甚至還會發生靈魂出竅的經驗,不過刻意這樣做所導致的狀況是,我們並沒有仔細觀察自己天生的傾向,其結果亦是沈迷於夢境的時空中,錯失了今生的完成缺乏的機會。記載夢境雖然可以窺得意識頻率結構缺乏狀況的蛛絲馬跡,但胡亂猜測並沒有效果,除非覺知記憶體已經涵蓋了整個日常生活與夢境的頻率範圍(一天二十四小時,包括無夢睡眠時仍有清醒的知覺),否則對於夢境中的蛛絲馬跡錯誤解讀的風險實在太高,因為我們根本看不到完整的夢境。
我們不必也不需要將注意力放在夢境之上,我們只需將注意力放在可完整觀察的時空之中,以絕大部分的人來說,就是在日常生活時的意識狀態,這樣才能明確清楚的辨識我們此生來此的目的,至於探究夢境,在我們發覺自己時時刻刻都有清醒覺知的時候,自然就會明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