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我是誰?」這個問題不但很有意思而且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這一生就是要依據這個問題的答案來過生活的。仔細的深入想一想我們所有的所作所為,會發現其實都只是為了一個「我的利益」而去作那些許許多多的事情,就算我們真心的認為,這樣做或那樣作是為了誰好,當我們捫心自問,誠實的探究深入自己的感覺、想法時,那也是為了自己的某些想法、標準、希望…其實那更是不折不扣的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財產、名聲、人格,或者是為了自己的想法、感覺、標準、道德、價值,這些實際上也沒什麼高低貴賤之別,為了自己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在內心的品質上,並沒有什麼差別。所以如果我們不能確定那個「我」到底是什麼、在哪裡,那麼所謂的「我的利益」這種事情,也只是個假象,因為維護的並不是「我」。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了我們千方百計、有意無意、耗盡心血也要維護的那個自我利益,竟然不是「我的」,那這虛擲人生的代價,才真的讓人惋惜。
通常我們對於什麼是「我」的認知是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也就是我們從一出生,隨著周遭環境的變遷,就開始在不斷的認定什麼是「我」,所以對於「我」的認定是依照環境變遷而來的。所謂「環境變遷」包含的範圍其實是「全部」,是我們可感知的全部,每一個可感覺到的事物、對象、身體、想法、感覺都是在環境變遷的範圍之內,換句話說,感覺的範圍決定了什麼是「我」。於是為了「我的利益」,我們保衛自己感覺到的那些想法、感覺,思想的、身體的、感情的、關係的、財物的,對於現有感覺範圍來說,這種認定其實並沒有什麼錯,對錯是隨著感覺範圍的更改而更改的。不過維護目前所感覺的範圍並非是你我來到這裡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如果我們僅是為了那些來了又去的感覺、想法、身體、財物,那我們應該多少可以帶走一些關於這類的東西,所以無法帶走的那些東西肯定不是人生的目的或意義。我們來到這裡肯定為了某些目的,因為每個人、每一個生物、物質都具有某種目的性,不然就不會有什麼自然規則與趨勢存在,這世界也不會產生什麼秩序,而自然的規則是共有的特性與趨勢,生命就是這種共有的特性與趨勢。再說我們一出生就開始害怕失去的原因,就是我們生命的意識不斷的驅策我們去獲得具有永久特性的東西,這也是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害怕失去的感覺。如果我們現在所能感覺到的東西,若都不是可以帶走的、永恆存在的東西,那麼我們就陷入了白白浪費一生的危機了。
事實上,我們的整個人生就是在探索終其一生可以獲得什麼東西,當能量用盡、活力完結時,可以帶走的東西是什麼東西。而「我是誰、誰是我」就是在尋找每個人需要獲得的東西,雖然每個人的特性與傾向不同(有人稱作業力或罪),但肯定是某一種感覺、感受,這種感覺或感受是超越物質與生物機能,甚至是超越心智思考的另一種感覺。我們藉由身體感官來感覺世界,有人需要與物質的互動感受、有人需要由生物機能而來的感受、有人則需要在心智思考上的感受,也有人需要超越心智的感受,這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別,只是所需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