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感覺這個世界的時候,可能會受到很多「其他事物」的影響,這讓我們得到的感覺受到影響而扭曲變形,所謂的「其他事物」有很多,包括我們的身體各部位的感官、腦部,這些匯集起來的心智、「思考能力」就是讓我們對世界感覺扭曲的唯一原因了。所以「靜心」的意思其實很單純直接,就是如何讓擁有的「思考能力」不影響我們去感覺這個世界。但這並不是「不要思考」,因為思考就像心跳一樣,它是自動產生的身體功能。
心智的影響是不斷大量發生的,我們的腦中時常有很多的感覺與想法,持續的在打轉、迴盪,這些感覺與想法的來源有來自身體產生的訊息或身體以外傳來的訊息(外界訊息)。雖然有時身體安靜的停止活動,但其實我們的身體到功能消失(身體死亡)之前從未停止活動。在身體有存在生理活動時,會產生一些訊息到達腦部,這也就是所謂的生物基本需求,飢、渴、冷、熱、痛…然後產生吃、喝、保暖…的想法,除非我們生理功能喪失,否則這些感覺想法一定會發生,只不過這些來自身體的感覺連結到想法的時候,問題就容易發生,只要超過基本需求的想法,就會牽連一大堆的問題,食衣住行的需求,若連結到奢侈、浪費、破壞環境的諸多想法,整個環境會變成我們貪婪的摧毀對象。察覺與分辨哪些感覺與想法是屬於身體所產生的感覺與隨之而來的想法,才能使思考平靜,思考平靜不是沒有想法,而是不產生身體基本需以外的感覺與想法。當然分辨身體而來的感覺與想法只是「思考功能」中需要清楚辨識的一部份。
另外需辨識的一部份,是身體以外傳來的訊息(外界訊息)。這類的訊息就是感官接收的訊息,光線、影像、聲音、溫度、質感、味道,這些訊息也同樣會被身體接收並產生感覺,然後出現某些想法,通常這些想法感覺輸入到腦部裡就會產生很多互相衝突矛盾的觀念、規則,然後不自覺的存在記憶裡,我們跟著這些外界訊息不斷的被喚起各種想法,大部分的時間消耗在這類被喚起的想法感覺裡,可是事實上這些想法感覺都只是過去記憶的重組交疊,並不是真的感覺,那些是腦部虛擬出來的感覺與這些虛擬感覺為基礎而製造出來的想法,跟著這些虛擬的東西,內心是混亂的,無法處於「靜心」的狀態,那真的感覺就非常罕見了。
所以無法分辨這些感覺與想法的來源就無法「靜心」,不能「靜心」就不會有真實感,沒有真實感就是空虛感,強烈的空虛感會導致無法抓住任何實在感覺的恐懼,產生的狀況,就是盲目生活,世界到處衝突混亂。其實對於我們現在一般的生活步調來說,靜心是件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光是應付生活上的事情就已經讓身體疲累到耗盡能量的狀態,並且只要一有空閒需要直接面對內心的一些感覺時,就產生恐懼感,輕微的恐懼感就是所謂的「無聊」,為了躲避無聊,我們用盡了所有娛樂,甚至假宗教之名,實際上也只是在逃離無聊。這就是「靜心」的難處。不過「靜心」也並非在忙碌的生活中無法實現,方法其實也不是很困難,只要有一些時間坐著、站著、躺著…只要清醒著,不作任何事、不想任何事、不祈禱、不持咒、不念任何法號、不觀想任何影像…就只是感覺現在的所有感覺,這就是靜心。靜心自然會感覺到充實感,並且解除任何空虛與恐懼,沒有空虛與恐懼就不會貪婪,人生就變得美好而和諧了!
靜心不是跑到山裡面去或者不理任何人事物就能達成的,也不是每天靜坐、打坐、觀想、祈禱、持咒…或者去參加各類活動、祭祀、集會、去無人的小島…就能使思考安靜的,雖然這些都有暫時的作用,也可能只是靜心的第一步,若不能以思考來分辨自己的感覺與想法的來源,以及感覺現在所有的感覺,那再怎麼使用什麼方法,心永遠不能平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