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理智__vidya



一般來說,我們對於「理智」的意思是說,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之後所做的決定,叫做「理智」,不過對於「思考」這件事總是不由分說、不問源由的肯定它的價值,也就是說,無論我們想些什麼、如何思考,總是有一個最深沈的、最初的一道規則,就是「思考永遠是正確的」。所以我們才會認為匯集所有資訊與方法為基礎的「思考」是一種「理智」,不過事實卻不是如此。

當我們在發展思考功能的時候,很容易陷入一種「獨尊思考」的陷阱(我思故我在),因為思考的功能非常強大,擁有非常複雜的虛擬機制,所有我們想解決的問題,都可以從思考中獲得一個虛擬的結果,一般稱為產生希望、期望這類的想法。當我們以這些思考功能所產生的虛擬期望來制訂政策、方法、步驟的時候,衝突就會發生,發生衝突的原因很單純,因為思考功能是侷限且狹隘的。我們的「思考功能」是產生的過程是這樣的,當我們身體漸漸的成長,我們身上的每個細胞都有儲藏資料的功能,於是我們在生活中,身體感官所接收的訊息會儲存在每個細胞裡面,而每一種細胞所能儲存的資料類型與數量不盡相同,這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除了運作的功能之外,也是個「記憶體」,而資訊匯集處則是在腦部,然後腦部因為我們本有的「覺知」注意力關注的部位形成思考迴路,然後產生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感覺的回應機能,這其中包含了所有的思想、想法、觀念、價值觀、規則,這其實跟一台電腦的運作模式是如出一轍的,資料加上邏輯規則,運算出結果,而我們的覺知都在接收這些運算出來的結果。這個模式有兩個先天上的問題,
第一,我們身體所能接收的訊息範圍有所限制,我們現在都知道身體感官可接收的訊息是有一定範圍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都有固定範圍的限制,
第二,第二,我們身體所形成的思考邏輯有生理細胞組織的限制,腦神經與身體各組織連結的神經網路被生理所能成長的連結數量所限制。
以此產生的各類判別規則自然是不夠全面,換句話說,對於事實的認知總是支離破碎的。我們之所以總是誤判與扭曲事實,並且產生大小不斷的內心與外在衝突,就是因為思考功能的限制,加上我們始終相信自己腦中產生的感覺與想法,結果必然就是如此。
腦部的思考功能是將廣大的事實以身體感官機能簡化、過濾之後,儲存到腦部受生理限制的狹小空間內,在先天上,其實本來就不是全部的事實,只是一部份的事實,這一小部分的事實,絕對解釋不了所有的事情,既然解釋不了,那就永遠不是對的、正確的,在我們思考功能中的最基本假設「思考永遠是正確的」,是一種毫無「理智」的的假設而已,沒有了這最基本的假設,我們所建構的所有思考都沒有「理智」可言了。

所以不管是自覺或不自覺的開始思考時,我們內心需有個警覺,我們所能思考的範圍絕對不等同於「理智」,思考永遠不等同於理智。我們都無法理智,除非我們先知道沒有任何一個想法是理智的,然後思考才會開始安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