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感覺與文化__vidya


「文化」的意思指的是人們集體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文化或文明,也就是說,文化是一種表徵,而這樣的表徵則呈現在各種傳統習俗、流行事物、文字語言、各類藝術(音樂、繪畫、美術、表演、工藝、電影…)、科技、典章制度而其形成目前樣貌的原因則是因為人們總體的感覺所反映出來的。

「感覺」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東西,我們所能擁有的就僅是「感覺」這種東西而已,沒有感覺就不是真實的。每個人都各自擁有自己的感覺,然後依照這些感覺來產生思考、想法,然後再由那些想法產生各種實際上的行動,所以不論是哪一種集體行為匯聚起來的文化,其出發點均是某些感覺綜合而來的現象。當我們總是感到悲傷、憂鬱、悶悶不樂的時候,就會出現哀怨的歌曲、沈鬱的畫作或是黑色燭光哀悼晚會,當我們覺得前途茫茫、沒有希望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勵志書刊、夢想電影、宗教盛會、為國爭光的報導、國恩家慶的大型活動等等,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由各類的表徵發現我們集體內心潛在的感覺狀態,瞭解了我們集體的感覺狀態,若要改變現狀就能針對這些集體現象背後隱藏的感覺,找到轉變的方式,改變現在的狀況。事實上,我們目前生活的狀況是充滿混亂、鬥爭與衝突的,我們無論在哪些層面都可以發現這些事實,戰爭、抗爭、飢荒、暴力、殘害、虐待,從不曾停止,所以才需要改變現況。

與其說是要改變目前的文化,歸根就底還是要改變我們的感覺才行,其實感覺是人們一切活動的基礎,我們有什麼樣的感覺,就會產生哪一種文化。我們現在的文化現象無疑是充滿空虛感與恐懼感的產物,聲光效果不斷刺激感官的電視節目、電影、報章雜誌、扭曲事實的媒體、大型活動慶典、複雜且代價高昂的娛樂、刺激性飲食、浮誇的流行服飾、唯利是圖的商業活動、貪贓枉法的公共機構、甚至是整容美體塑身,凡此種種,都不過是在表現我們集體內心的空虛感,以及空虛感衍生的恐懼感,因為我們感覺不到真實的感覺,所以需要不斷提升刺激的強度,來彌補沒有真實感覺後產生的空虛感,這種空虛感產生對於某些人事物的依賴,以及失去依賴的恐懼感。為了逃避空虛與恐懼除了不斷的刺激,也藉著刺激來催眠自己的感覺,不斷明示或暗示的告訴自己我已經充實與安全了,事實上,這架構在空虛感之上的文化,並沒有改變過,只不過是現象轉來換去而已。

老實說,要改變根本的感覺很難,不然人們不會幾千年來都過著以空虛感為基礎的生活,並演變出這些文化。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文化都是以空虛為出發點所產生的,只不過我們現在進行文化活動的時候,已經將那些原本真實感受而產生的文化異變成為空虛的象徵。商業活動、大眾媒體、公共機關、藝術傳統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在於這些統稱為文化的活動是不是出於空虛恐懼後的貪婪。

會導致空虛感形成的原因不僅直接而且單純,那都僅僅是只是因為「沒有感覺」的因素,我們每分每刻其實都有一些感覺,只不過這一些感覺通常是都「幻覺」,正是因為「幻覺」太多所以才會沒有感覺。「幻覺」指的是那些頭腦自動模擬出來的感覺,就像我們看電影或作夢一樣,電影是聲光影像模擬出來的,而絕大部分的夢則是純粹由頭腦模擬出來的假象,頭腦的這些模擬不僅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想法,還有很多的情緒在裡面,我們一旦認為這些模擬出來的東西是真實的,就容易錯失真實的感覺。要擺脫頭腦模擬的假象也有很多方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理他」,不管我們的頭腦產生什麼想法或感覺,一概置之不理,不譴責也不追隨,等到頭腦不在出現那些喋喋不休的想法(安靜了)之後,就能清楚的分辨出真正的感覺。不過這種過程其實相當痛苦,因為需要度過更深的空虛感。有種方法比較快樂,但是容易陷入更深的頭腦想法的幻覺中,就是集中意念,集中意念到神佛或者一切的象徵之上,這樣頭腦除了那個象徵之外,不會再產生其他喋喋不休的想法,但若無法放掉那象徵的幻覺,空虛感只會加劇,不會消失。

不論是哪種文化,其背後潛藏的都是某些感覺,我們只要針對空虛感,擺脫幻覺的束縛,所有可繼續存在的文化則都是美好和諧的生活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