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獨立思考」這件事其實是個老議題了,現在大家都知道有「獨立思考」這回事。「獨立思考」的意思很單純,就是當我們開始思考的時候是自主的思考,不受干擾的思考。這樣說仍然很抽象,具體一點的說,當我們去想該如何應對一件事情時,可以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意願,然後開始去思考一件事情,得到一些該如何應對的結果,並且去實際實行。比如說,我看見路邊有一隻奄奄一息的流浪犬,然後我感覺到自己最重視的的意願是「生命可貴」,然後我開始思考我該作的事情是什麼?思考的結果是「救助他」,然後我繼續思考該如何救助他?然後繼續思考獲得的結果可能是「自己收養」或「交由其他有心人士收養」或「交由動物保護團體處置」…這樣的思考過程是出發於自己發覺自己應當如何應對的過程,這樣就是「獨立思考」了!
所以在我們可以「獨立思考」之前,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清楚的感覺到「自己的意願」為何,第二是如何應對的方法。要清楚的感覺到自己真正的意願其實也沒那麼困難,因為這種事情是人人都有的,每個人天生就會有這種「自己的意願」,只要專心一點就可以了,就像我們要看見正在晃動的,一堆黑色石頭裡的一個很小的白色石頭一樣,只要專心一點就可以看見了。那要怎麼「專心」呢?只要別看到這個就想東,看見那個就想西,聽到大家都說跑步好,就覺得跑步好,看見廣告說什麼東西有多好,就想趕快去買,聽到朋友說什麼學齡前的腦部開發對兒童的一生有多重要,不把小孩送去參加一下就覺得對不起小孩…專心的感覺自己心裡的感覺,確認自己的意願是究竟是什麼,不一定就是不能跑步、不能買東西、不能送小孩去腦部開發,這都是第二件事情了。
第二個條件是如何應對的方法,應對的方法是要根據自己所能收集到的所有資訊,依照那個自己的意願然後開始「主動去思考」這些資訊,這些資訊可以來自自己以往的經驗、或者詢問更多有經驗的人、找尋更多資料(書籍、報章雜誌、論文期刊、影音資訊…),不論用什麼辦法所獲得的資訊,還是要把這些資料想過一遍,才能獲得一個達到自己意願的、可行的方法。思考的方式可以用「質疑」的方式來進行,比如說,我該不該去跑步?該跑多久、多遠?有多少時間可跑?如果自己的意願是「維持健康美麗」,那麼跑步是可以維持健康美麗的嗎?
跑多少才能維持健康美麗?這樣跑對維持健康美麗有沒有什麼其他影響?這樣能維持多久的健康美麗?怎樣才是適合我現在的身體狀況?…質疑並想清楚這些相關問題的答案,並且這些答案都能令自己滿意,最後然後決定一星期去跑三次,一次跑30分鐘,在比較沒有空氣污染的地方跑…這樣就是「主動去思考」了~不過如果我們察覺到「自己的意願」改變時,那麼思考的方向就得整個重新思考一遍,因為以「維持健康美麗」為出發點所產生的思考結果,與以「善待自己的身體」為出發點去思考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這並不是說這個對或那個錯,只是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意願」是感受到不同訊息的實情而已。
當然有時後我們會不太清楚「自己的意願」究竟是什麼,或者自己是不是「主動去思考」這些實際實行的方法,不過我們總是有能力可以問自己兩個簡單的問題,一、感覺很充實嗎?二、不管有什麼代價,我會不會後悔?如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不是肯定的話,那我們就要開始懷疑,其實我並沒有在作「獨立思考」這件事,我是被很多其他訊息控制而模糊了自己真正的意願了。
為什麼「獨立思考」那麼重要?因為我們沒有人想當受別人控制的、沒有靈魂的機器人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