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貪」的原理__vidya




說到「貪」這件事,大家都知道,只要每個人都不貪,這世界就和平了!當然,這不是空話,事實可能的確是如此的。不過人人都不貪,幾萬年來也不過是個理想,從來沒實現過,但是只要我們在心理上曾經受過一絲一毫的痛苦,就會產生這類的願望。這種心理作用似乎是我們與生俱來擺脫不掉的監牢,不過這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因為我們若能知道貪的原理,則會對「貪」產生處理能力,並進而消除「貪」,這種人人都有卻毫無處理能力的心理作用。

「貪」形成的過程大概是這樣,剛開始我們「人體」只有物質和生物的能力,也就是可以執行吸收能量與新陳代謝的生物循環能力,然後漸漸發展出「心智」層次的能力。「心智」層次分為七個子層次,分別是,感官、情緒、回憶、情境、分析、歸納、推論。當「我」察覺到感官收到能量振動,就「覺知」了感官的感覺,然後感官的感覺抽離出異同特質,重新組織成情緒,接著諸多情緒再抽離出異同特質化為各種回憶,接著繼續發展出情境、分析、歸納、推論這些能力。而「貪」在各個子層次上都是存在的。比如說有些人總是尋求感官上的刺激,有些人則無法離開情緒而生活,或者老是沈浸在回憶裡,迷戀某種情境,對分析事物上了癮,不斷地整理歸納資料,亦或放不掉臆測人事物的習慣這些都屬於「貪」的範圍。所以對於「貪」或許我們可簡單定義成「無關事實的覺受」,超出了事實,就屬於貪了。
「貪」是在每個層次都有的現象,這並不特別,這種現象的發生導因於「介入」。意思是說,在一個新的「心智層次」功能的發展過程中「我」介入了心智的正常運作,當「我」介入了心智作用後,心智因此而變得偏斜,無法平衡了。此種「心智層次」的不平衡會影響到「生物層次」與「物質層次」上,造成生理上的疾病與身體物質上的顯現。不過「介入」這件事情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因為當「我」處於「心智」階段,並認同「心智」產生的那些想法,自然會以「心智」功能「介入」所有的事物,這是每個層次發展的方式,我們以「心智」功能介入各種事物就是在讓「我」搞清楚「心智」這種東西的對於其他萬物的作用,詳細瞭解「心智」的各項功能。當我們對於「心智」瞭解的越清晰、越多、越廣泛,它就會漸漸回歸適切應用的範圍裡,讓它與其他萬物和諧共處的存在與使用。心智上的「貪」就會消失了。

事實上,要讓「貪」消失的想法,也是一種形成「貪」的心理作用的結果,「貪」永遠不會消失,也永遠在消失中,這是一種「我」在意識層次發展過程中衍生的產物,當進入到下一個層次,上個層次的「貪」就自然消失,而「我」目前所在的層次永遠會產生「貪」,正因為該意識層次發展未完全,所以「介入」的作用持續在發生,「貪」的現象也持續出現。就像我們的「生物層次」功能絕對不會自己去「貪」什麼東西一樣,生理上不需要的,它絕對不會多要一些什麼,水喝夠了、飯吃夠了、睡飽了,身體就自然反應不渴不餓不想睡,一點也不會超過。所有會超過身體所需的需求,都是的心理作用。

當「我」漸漸地發現對於事物的介入都是破壞平衡運作的行為,這種發現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就不會再介入那些本來就不需要的行為。當「我」介入的事物越來越少,就會發現「我」根本就只能是這個世界(法界)的「觀察者」,觀察一切現象,並只取真正所需,且能與萬物維持整體的平衡。所以當我們只以美味或賺錢的想法介入食物的製作,食物就失去的平衡,當我們只以美味或感官快感為飲食的目的而吃了太多失衡的食物,身體就病了,若我們身體病了又想以賺錢或社會價值為目的製造的人工藥物介入身體自我療癒,病就越來越嚴重了。不論我們介入了什麼,只要考慮得不夠徹底,就會與自然循環脫離,接著失衡產生,受苦就免不了。這是發生在所有事情之上的。

「貪」不是一件壞事,也不是一件好事,它就是意識發展過程的現象,無所謂好壞之別,而所有的萬物都在意識發展過程的過程中,所以我們人人都貪,我們都貪圖心智的使用,我們人人都不貪,我們的身體機能永遠都不貪。毋寧說它是一種「原罪」,不如說它是「原生的驅動力」。

至於說這「原生的驅動力」是怎麼來的,絕對不是誰偷吃蘋果那麼簡單的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