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群體__vidya



「群體」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很多相互關連的東西所形成的集合。通常在實際應用上,我們會採用各種特性將很多不同的東西歸類於同一個集合之內,並分成很多不同的群體,以此來建構知識或者思考上的邏輯切割,這是思考的基本功能。所以我們對於群體的概念具有非常多種的劃分方式,固定的歸類方式背後代表的是思考功能的固化,這種固化會使得觀察事物本質的能力會受到限制,難以再深入察覺。對於任何「群體」來說,我們可以使用各種方式來重新感受與思考更多的特性或者重組,以增加察覺的敏銳。
其實我們時常會不自覺的將一些既定的事物歸類於某個類別,比如說石頭、玉石、沙子會說他們是礦物,金銀銅鐵錫是金屬,貓狗牛羊雞豬則是動物,神佛上地靈魂就屬於神祇,在將他們分類之前就已經存在一個分類的特性標準,也就是以「感覺」來分類的。對於礦物、金屬、動物、神祇,那個劃分群體的原則就是我們感官的、非感官的感覺。我們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來區分我們所能感覺的那些範圍。用感覺來劃分群體類別方式並沒有什麼不妥,因為「感覺」我們天生的能力。不過如果我們將所有可感覺到的東西用更細微的察覺來觀察歸納這些東西,對於相同的世界會發現更基本的運作方式,而發現更基本的運作將會使察覺能力改變得更敏銳。而所謂「察覺能力」指的是感覺到多少內涵的能力,比如說一個石頭的本質以及對於周遭的人事時地物有什麼影響,當我們發現石頭也有其物質所產生的振動波(參考 物質波假說),那麼我們對一大堆石頭可以改變重力的狀況,將有更深入察覺的機會。


以人本身的「感覺」來說,會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感覺出現,而感覺不會發生在單一個體之中,因為「感覺」的本質是一種(頻率)差異,沒有差異的東西,是不會產生「感覺」的,也就是說,所有的感覺都是相對的,沒有相對就沒有感覺,不管這些感覺是來自身體感官、思考思維、或是靈魂靈性自性。「感覺」發生的狀況過程就像是這樣,「自身注意力」+「訊息A= 「那個感覺」+「訊息B」。所以當我們「感覺」到某種東西的時候,那個「訊息A」早已轉變成「訊息B」了。這樣來說,無論我們察覺到什麼,都僅是「訊息B」的範疇,也就是說,沒有本來的東西,一切都是注意力作用過的訊息(參考 雙縫實驗),我們察覺到的世界就是一個「幻覺」,因為察覺、感覺本身就是經過轉換的東西,不同的注意力出現不同的「幻覺」。不過這個大幻覺揭示了「人」的顯現的背後有隱藏了一種我們永遠感覺不到的東西在產生各種「感覺」,這種東西可以描繪成「意識頻率結構」(參考 意識的頻率結構),是由一種什麼都不是的「意識」所產生的結構、集合、匯聚,讓我們發生非常繁多的感覺。以「萬物」來說也是都有他們各自的「意識頻率結構」,所以「覺」就能將萬物一個一個、一類一類的串起,讓這整個世界萬物既是以「覺」相通,又呈現不同的顯現。
我們將既有萬物的各種分類,重新以「覺」為基礎的「意識頻率結構」來劃分,這種分類幫助我們在應用心智思考功能時,能擺脫過度使用思維能力所產生的混亂干擾,這種混亂干擾都是由於無法清晰辨識眾多的異同所產生的,最一般的混亂干擾就是空虛、恐懼、逃避、分裂。對於「心智」群體來說,我們需把擁有心智思考功能的現象都彙整起來,才能觀察這個群體的動向以及這個群體受到的影響,「心智」包含了感官、情緒、回憶、情境、分析、歸納、推論等各種子功能,「心智」群體則應將有感官、情緒的動物也加入這群體之中,甚至有些較高等的哺乳類、靈長類動物擁有感官、情緒、回憶、情境與初步的分析、歸納能力都應歸屬於「心智」群體,才能判別其影響,其實這些動物亦具有靈魂靈性的能力,同樣也與萬物、人類互相影響(參考 同伴動物)。例如為數眾多的牛羊雞鴨鵝魚的畜牧業殘酷養殖與虐殺,他們充滿恐懼、不安痛苦的情緒與回憶,就會影響(共振)人類或其他具有情緒的動物,惡夢次數增加、情緒難以掌控的社會失序,察覺能力兩極化的發展,社會的大規模抗爭運動(參考 另類全球化網站)。而各意識層次的相對影響則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人的思維對植物的影響是隱微的,同樣的植物也對動物、物質都是有影響的。(參考 植物的秘密生命)

有時我們會難以觀察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與影響,也無法理解這多采多姿的世界有哪些本質、特質,或者理不清環境的變化以及自己的感受為何,這些都得透過心智思考上的釐清與撥開覺知上的朦朧迷霧,讓那些看不到的變得模糊可見,模糊可見變得更為清晰,讓真正的感覺浮現出來,並且不斷重新建構思維的模式,以適應、應對這個世界。不僅如此,還能運用自己的能力與萬物在「覺」的趨勢上一起真實的生活。


意識狀態與記憶存在的作用,http://blog.xuite.net/krishnamurti/freedom/634652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