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一種指向工具,是連接感知與所有對象的工具。我們對任何人事物、環境有所感覺,都是拜此工具所賜。這種工具也是「我」這個主體的感知可以自由應用的,集中與分散的方式可以互相交錯使用,構成我們認知的外界模樣。我們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發展「我」這個主體,一開始的初期,注意力放在我們身體的感官,我們開始以感官所接收的訊息來定義「外界」是什麼樣子,也就是說初期時的我們並不認為「身體」是一種「外界」,手指跟桌子並沒有什麼不同,「我」並沒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感知是處於物質感受「混沌」不明的狀態,之後在跌跌撞撞的各種純感官經驗裡,認知了「身體」與「外界」是有所區分的,這是一種「分裂」的過程,經由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感官之處區分了外界,並擁有的與自然物質和諧共處的能力,然後「我」開始認同了「身體」為「我」的主體。當我們的身體可以與自然和諧共處之後,也就是「整合」了對於身體感官的片段感受之後,就有能力將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原有對於「身體」的注意力仍然持續存在,因為那是生物維持運作的基礎,一般稱做身體運作的自律系統,自動維持身體的運作功能,此亦包含各種生物功能的基本衝動驅力,例如溫度、食慾、性慾…。
接著我們將注意力發現到這種情緒現象,並將注意力分散到非物質的情緒層面,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的開端,我們對於情緒並沒有能力區分情緒與「我」有何不同,仍處於對於情緒的「混沌」不明的狀態。當注意力開始注意到情緒這種東西時,對於所感受的各種情緒開始進入「分裂」程序,辨別各種情緒的區別並且增加對情緒的抽象意義,於是「我」開始了「整合」情緒為「我」的主體,「我」這個主體已經擴展到「身體」與「情緒」的複合體。
「混沌」這種狀態是指對於某個特定對象的辨識度低的狀態,也就是說是一種沒有任何理解、沒有能力處理的狀態。「分裂」程序是種「不認同」的過程,因為各種接觸的經驗,讓原本混沌的感知,漸漸產生對原有對象的否定,原有的單一對象逐漸被分成各個片段,產生各種「選擇」上的衝突,但也能藉此認清對象中的各種現象。「整合」過程是將分裂的各個片段感知,彼此聯繫串連起來,互相理解,而獲得一個統一個解讀,各個片段都能和諧的運作,不會產生衝突。
當我們處於「身體」與「情緒」的複合體狀態,我們將可以開始有能力注意到符號這種東西,但是對於符號仍處於「混沌」不明的狀態,於是開始對於符號的應用產生各種不認同的「分裂」選擇,然後獲得「整合」應用的能力。對於符號的應用能力使得我們可以產生對於各種現象的「思考」,也就產生了「心智」或者說「思想」這種東西。當得到心智分裂片段「整合」的能力之後,「我」這個主體就開始處於「身體」「情緒」「心智」的複合體狀態裡。然後注意力將有能力往「社會」的向度發展。通過「心智」的混沌、分裂、整合的程序後,注意力便能通往「社會」群體發展。然後「生態」、「靈魂」、「靈性」…接續開展。
在各個時期都有「混沌」、「分裂」、「整合」的重複程序,「我」這個主體不斷的發展,這種發展時期是一種「抽象化」的過程,也就說「我」保留了原有的能力並逐漸外擴展,而且越擴展越抽象。「注意力」在這過程中也同時配合的分散到每個過程中,這也是吠陀醫學中脈輪「七輪」分散能量中心的說法,並且對於每個能量中心遭受阻塞而導致各種病症,均有說明。若我們在抽象化的過程中所產生分裂的片段有無法「整合」的片段,就會滯留在該狀態,發生不同的問題,於是發生生理上、情緒上、心理上的各種問題。這種滯留狀況會產生「部分整合」的狀態,但這「部分整合」的狀態也是會發展到另一個時期,但是會發生無法完整發展的混亂衝突,分別在生理上、心理上、情緒上…等等。也就是說這些時期的發展並不是一階完成後再到另一階的線性發展,而是各時期交錯的複雜混合,容易令人搞不清楚問題出在哪裡。中醫學所提供的「身體」「情緒」的和諧建議,如配合季節的起居飲食、五志怒喜憂悲恐情緒的調和、身體五個組織系統的調理,是種「心智」的「整合」結果。
物質、生物、心智的相關時期中「我」觀察外界的「主體」其實並不相同,每一個時期的主體都對世界有不同的感受與經驗,所以在不同時期中的「主體」,對於任何現象的觀點都會發生解讀不同的狀況,這是無法避免的。經過「整合」過程的程序之後,那個時期的「整合」本身就具有「包容」前一時期的特性,這種「包容」是整合重要特性,也是繼續發展的基本要件。每個時期的分裂混亂是到達下一個和諧狀態的必經過程,達到下一時期的穩定開端,當然也可能退回原有時期繼續整合程序,這都是可能的,端視每一時期所「整合」的夠不完整。我們都在這種多時期並存的拉拉扯扯中,搞不清楚問題究竟在哪裡,不管是哪個時期的「我」,向外察覺了這個現象。這是憂喜參半的複雜境遇,喜的是「我快要可以玩下一關了」,憂的是「沒有一定可以破關的遊戲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