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已知的物質、意識、生物、情緒、心智、社會、心靈層次中,每個層次整合的方式並不相同。物質層次是純粹「振動」的察覺,這種振動的察覺其實離我們現今所有的經驗很遠,在基因(genetic)層次的振動,一般是察覺不到,我們只看DNA的影像也不會有真實的振動感。生物層次是「感覺」,在我們身體上可以清楚的察覺各種感官所產生的感覺,例如冷、熱、酸、甜、香、臭、聲、光、影像…。情緒層次則是影響我們很深的主要察覺,一般稱作感覺,例如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在情緒層次的察覺其實對我們分辨來說,已經有產生感覺混亂、錯亂的狀況,情緒是較難以辨認的察覺。至於心智層次也是我們主要的察覺對象,心智運作的方式稱為思考、思維、思索、思想,運作的結果就是想法、觀念、知識…在此層次可察覺的對象是複雜且多元的,分析、歸納、探討事物現象所代表的符號或象徵,具體分類為科學、宗教、技術、文化、政治、社會、經濟…這些都是通過我們心智層次的察覺所產生的效果。
當然心智層次意識在應用其功能已經牽涉到物質、生物、情緒、以及其本身的心智層次。這種垂直階層的關係一直是萬物運作採行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說,每一個層次統攝的範圍都包含了本身與以下層次的範疇,範圍越來越廣,分散的碎片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這種逐漸複雜化與多樣化的過程需要更複雜的、精微的察覺才能到達整合的結果。各層次間的垂直相互影響方式是「異質共振」,在某一主層次中的某個副層次,會同時影響其他主層次相對應的副層次,進而影響整個主層次。如果在我們身體的生物層次有些反應(例如飢餓),會一起影響我們的情緒層次中相對應的感覺(例如不滿),和心智層次的想法(例如去弄點吃的)。此外我們所包含的這些層次也都會影響其他個體的相對應的主層次,這種方式是平行層次的「同質共振」。當別人情緒激憤或快樂的時候,或者動物恐懼或平靜時,我們也都會感覺到相同的情緒,這是屬於情緒層次的共振。其他層次也是相同模式。這兩種共振模式,其實是同一種行為,只是影響範圍不同的一種劃分,其兩者本質是相同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注意力」像是個指標,當我們有能力將注意力指向某一個意識層次時,我們就處於那個意識層次主導的意識狀態。萬有的所有個體均包含有全部的意識階層,主導的意識層次只是表示某個個體,已經開啟某個層次的「賦能狀態」而言。這注意力指向某層次的能力就是「開啟」那個層次賦能狀態的能力,具有指向能力也就能察覺那個意識層次對象的深度與廣度。我們的「注意力」是可以分散或集中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同時間注意到多重層次的察覺,獲得多重訊息,所以一般的感知、感覺、思考…綜合的訊息就顯得更生動而多采多姿,不過越複雜就越難詳加辨認。
以注意力指向意識層次而產生的各種深度廣度的察覺,是構成我們所感知世界的方式,隨著注意力指向越高層次,感知就會越組織化、且越複雜多變。這種對世界深入的認識過程產生的層次間無法和諧共處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個體對於這些層次認識不夠全面的緣故,所以主導層次的決定與作為破壞了跟其他層次的合作共處。例如我們人時常因為一些偏執的思想行為導致了生物層的疾病(例如動物性蛋白質有助於健康的觀念)、情緒層的衝突(例如憤怒的暴力行為)、物質層環境的破壞(例如砍伐森林無害的觀念)、人與人心智層面觀念、知識的衝突(宗教的衝突、各執一詞的醫學),互相競爭、爭鬥(互相陷害的政治商業謀害)、甚至殘害、殺戮。換個方式說,若我們人類只有發展到生物層次意識的話,就不可能去作會去傷害本身身體機能的事情。但這不代表我們必須回到僅有生物層次意識的狀態,因為只要我們以心智對情緒、生物、物質層次的認知來統合、融合成心智層次的各種面向、碎片,和諧的與各層次意識相處,進而發現更有深度、更美麗與更多采多姿的世界。事實上,意識層次的前進是有方向性且沒有回頭路的,也就是說,在這個循環之中的意識賦能狀態顯化是不可逆的,一旦開啟賦能狀態,就不會再關閉了,一旦擁有心智能力就不會消失並無法返回,所以成人不會再回到小孩或動物般的純真,成人整合心智後而來的純真是不同於小孩般不明心智的那種純真,那是完全不同的意識狀態。
「活在當下」是個流行的想法,它的真正意涵在於我們在生活中,將注意力「完全分散」的投注在我們各個意識層次的之上,來擺脫心智層次那些過多的、偏執的、有害的想法,當我們完全專注於生物層次就能感知更多身體生物功能的律動,當我們專注於情緒層次,與感覺在一起,就能真正感受到情緒的感覺,當我們專注於心智層次,就能通達與整合更多的知識觀念的片段。而專注我們本身的心智層次,就能對相關知識統合的豁然開朗,產生「智慧」的察覺,專注於本身的情緒層次也能夠感受到相同情緒層次動物的情緒狀態,產生「感情」的察覺,專注於本身的生物層次就能感知到其他生物層次的動物、植物的生物機能,產生「生命律動」的察覺,專注於本身的物質層次,就能感到其他物質的振動,產生「萬物一體」的察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人的物質/生物/情緒/心智複合體擁有每個層次的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卻也包含了每個層次的全部訊息,隨時跟著整個層面來變化(稱作全息理論)。「愛自己」也是很流行的想法,不過若是不清楚意識層次的差異與不同,我們可能會以心智層次產生的欲望或以情緒層次產生的衝動來感知自己的需求,因為對於層次運作的缺乏瞭解,會讓人的複合體的心智、情緒、生物、物質各層次運作產生衝突,導致情緒混亂、身體運作機能失調、過早老化…也就是說,在沒有瞭解與辨別心智或情緒層次的影響效應之前的「愛自己」,只是另一種混亂衝突的原因。
越低層次廣度越大,包含的感受越是廣大,越高層次深度越深,包含的感受越是複雜細微,這是「複合體」所生成的功能,也是我們感受多層次的途徑。有了這樣的察覺,當我們在生活中產生各層面問題的時候,深入的察覺這些問題,將這些問題整合在一個具有層次、分化融合的規則中,便超越了這些問題,無論是哪個層面的問題,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僅是這規則的顯化的一部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