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感受的形成



我們整個「感受」的來源是生物(感官)、情緒、心智(思考)三個層次共同匯聚而成的。感受形成的過程是三者並進、交錯連結所產生的,所以我們在感受上總是存在著三個層次的複雜融合的狀況。當我們從子宮開始成長的那個時刻,生物/情緒/心智就會開始形成與交錯連結,於是感受就形成了。
「外界訊息」通常包含了此三個層次的全部或部分,當我們在自然的環境中,那種感受通常來自於生物感官層次,明亮、色彩、寒冷、燠熱、涼爽,植物生長的氣息、魚類、兩棲與昆蟲類動物的動態感受對於哺乳類動物我們則感受更多的情緒感應,靈長類則觀察到他們的生物、情緒、還有些許的心智層次訊息。人與人之間的訊息則是三者兼具,以及複雜的心智所傳來的訊息。至於人所製造的東西,則都是訊息傳遞的工具,當我們利用這些工具的時候,這些工具的印象就會進入我們「感受」的範圍內,成為感受的一環。
這三層感受是漸漸成形的,當外界訊息被我們接收到時,就會喚起我們相對層次的感應,形成記憶紀錄在我們的腦中與身體裡,所以不僅腦部具有心智/情緒層次的記憶感受的功能,身體其實是生物層次的記憶。若是成長的環境總是充滿了「重男輕女」的訊息、觀念與符號,久而久之就會不由自主的紀錄下這些重男輕女的訊息成為觀念,很多人的觀念就成了社會傳統文化,具有重男輕女觀念的人與其本身是男或女其實沒有絕對關係,這也造成有些女性重男輕女的觀念更甚於男性的原因。
我們表達的方式通常都混合了三層感受在裡面,比如說,「春雨微寒,我冷冷地看著無情的歲月摧殘著炫麗斑斕的青春」,春雨微寒、看著,是屬於生物層次的感受,情緒層次則是冷冷地、無情的,而其他的則是心智層次的符號。有時也會表達出一些內心的規則,例如「我就是不喜歡下雨天」,其中「我就是」是心智層次的符號、「不喜歡」是情緒層次的感覺,而「下雨天」則包含了生物(感官)的識別,統合了三個層次的感受形成了那種「不喜歡下雨天」的綜合感覺。
在這三層混合的感受裡,外界訊息決定了記憶中的資料內容,而自我選擇的重複次數決定了資料連結強度狀態,也就是說,未曾出現過的訊息是不會在此三層次的記憶裡,所以無論我們這些記憶如何的連結,如何努力專注的去思考,或串聯這些記憶,都受限於「外界訊息」的範圍,換句話說,若我們深信這所有的「外界訊息」所塑造的心智思考、情緒衝動、生物感官,我們就陷入五里迷霧之中,而隨著「外界訊息」度過了人生,找不到自己。
對於人生來說,我們所需要察覺的是,這所有的外界訊息產生的記憶內容並不是那個「我」,那些只是通過我們覺知的「感受」而已。有時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生氣或思考很久、很累之後,忽然感覺到「原來我正在生氣」「原來我正在思考」,此時的那個察覺者就已經超越了生物、情緒、心智這三個層次的感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