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石頭有沒有「愛」?__vidya



如果我們把身體切成一個一個的元素,就會發現我們跟石頭其實是差不多的,這也表示我們比「石頭」並沒有高級多少,「生命」是種「結構化」的狀態,也就是說,把這些量子有組織、有結構的逐漸形成一個一個的個體,並且產生功能,以及對於這個個體(介質)所收到的訊息產生感覺,「感覺」是與「結構化」共同存在的,越複雜的個體自然有越複雜的感覺,指導這「結構化」過程的是種「空間」背後隱含的「意識結構」,而不斷澆灌這個「意識結構」產生凝聚與運作能力的那些個體的訊息,就稱之為「愛」。沒有「愛」這種訊息,就沒有「生命」,而生命是一種不斷變遷的「狀態顯現」。

所以不論是石頭、礦物、動植物...把這些切成量子、粒子來看,其實全部都是一樣的東西,所不同的則是隱藏的「結構化程度」不同,便產生不同的生命型態了。

人的特性、特質與察覺能力的程度是「天生」帶來的,這所謂「天生」指的是「累世」所到達的那個點,此生再從那個點開始發展,也就是說「累世」所累積的東西,事實上是一種「組織結構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重塑與協調「混亂的東西」,變成一個有秩序規則的運行。比如說,身體、思想...

因此,我們不可能一開始便擁有了結構化「身/心/靈」的能力,並複合成了「人」這種高度結構化的個體,一定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從挖地基開始「累積」這種組織協調能力。由此看來,就算一個最簡單的氫分子,仍然是經由長久的結構化磨練吸取經驗之後,才產生的氫分子規則運行能力。

「愛的狀態」是萬物現在的樣貌,「愛」本身並無什麼固定確定的狀態,只是一種「勢」,「勢」的意思是說,有那個能力,但是隱藏未現。所以「愛」若是「空間之外的勢」來說,其「破空而來」的層次,就算是「不可測度」了。若是以「相互感受」來說,應是指在「空間中層次的共振」。所有量子、粒子都在不斷的振動,這種動力來源有兩種,一是各層次空間中的共振作用,一種是空間之外,「破空而來」的驅使因素,也就是說,你踢了路邊的石頭一腳,石頭飛得遠遠的,同時石頭也回敬你一個瘀青,這也算是「愛的交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