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教育失敗是「教育機構」組織的問題?__vidya



對於「教育制度」的省思固然重要,所謂「不設前提」的探討並非天馬行空,純用想像就能獲得某種「有效性」的突破。凡是「制度」都是依照「人性」來設計規劃的,若是失了這最關鍵的一點,那麼這種「制度」就變成了一種禍害了。「教育制度」亦是如此。


「人性」是一種趨向組織化與結構化的特質,整體的來看,人們都會趨向「更有秩序」來發展的。在發展「更有秩序」的群體行為方向上,一個協調眾多個體一起同時運作的功能,是難以避免的,若無任何協調的功能,這群體將會是一盤散沙,無法有規則的運作下去,因為大多數「個體」的特性是無法統觀全局的,這使得一個需要統觀全局,方能協調運作的群體,不得不產生一個「管理機構」來執行協調的任務,這是實際運作的需求。這也是一個群體結構化、組織化的必經過程。

一個「管理機構」當然不見得一定是一個「集中式」的機構,也能將協調運作的功能「分散」在其他運作機構裡面,兩者都是可以實行的,事實上,也沒有哪一種優於哪一種,分分合合也不見得就表示就哪一種是最佳的。實行成效的關鍵點是在於「個體」本身的「能力」到達什麼樣的程度,也就是說,什麼樣程度的「個體能力」造就了整個制度的效能。比如說,每一隻螞蟻都有走路、識別與切割食物、搬運、與聽從方向指揮,四種能力,那麼一群螞蟻,就能將運用這四種能力和一個指揮中心,就能將食物成功的搬運回家,完成這一項集體的願望與需求。而這個「指揮中心」應該擁有簡單的單一邏輯能力,發現食物然後指出方向的功能。

「學校教育」的目的,無非是讓學生可以學習到生活所需要能力,更深層一點的說,「教育」則是引導人們可以走向完成人生的價值,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我們得先考慮「人的能力」如何,才能建立一套「協調機制」、一個或數個「管理機構」,以「人」來說,那麼就是個功能複雜且多樣的個體了,人有以「自己」為出發點的感受、思考、表達、行動的能力,每個人會按照自己的感受與思考來表達或行動,如果多數的人,只是為了自己本身的生活或生存,那麼我們能達成的「教育目的」就僅能實現為「各自生存」,而對於每個人的人生價值,也會是「優勝劣敗」的競爭價值而已。同樣的,如果多數人擁有為了群體考量的感受與思考模式,那麼「教育目的」就能達到以「共同生存」的群體觀點,那麼其人生的價值就能進入「合作和諧」的心靈充實的階段。

由此觀之,一個以「自己」為考量的競爭價值觀,因為人們天生競爭資源的能力各有不同,一定會導致資源分配的不均,而那個掌管資源分配的「管理機構」也一定會傾向競爭能力強者,因為「管理機構」事實上一定會被競爭能力強者所控制,原因還是「競爭能力強」,然後互相衝突,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同樣的一個以「群體」為考量的合作價值觀,「管理機構」也會趨於「整體考量」,衝突會逐漸減少。

所以,問題不在於制度,更不在於「教育制度」,而是在於群體中的大多數個體,有多少出自於「群體考量」的感受與思考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