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說不清楚的「美」__vidya



不論「美感」是主觀還是客觀的,每個人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美感」存在的,「美感」可以由接觸、聲音、影像、味道與我們作用實際的發生,也能從「思維」而來,其實這都是可以並行不悖的,而且大多是交錯交疊發生的,如果我們更加專注一點(察覺敏銳一點),還可以從每個來源裡,分成更多層次,比如說從「聲音」「圖象」中分辨出更多的「美感層次」。

「感覺」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分辨」的機制,我們擁有多種感覺也意味著我們能夠「分辨」的能力越強、越多,我們對於「感覺」天生都是有偏好的,這些偏好的源由各有所不同,有的為了身體的存活健康、繁殖存續,有的為了心理上的發展,這些都是混合交錯在一起的。當然「美感」很明顯的就是一種人性中的天生偏好,而每個人的「偏好」會有所差異,有人偏重「內在美」,有人偏重「外在美」,其實這都無可厚非。

如果我們解析這種「分辨機制」,會發現一件事情,縱然每個人的天生偏好都略有不同,但是有很大一部份則是「共同的交集」,這交集的部分,就變成可以「分享」的部分的了。也就是說,當我們更多人覺得某個東西、景象、意涵是「美」的,那麼我們就能觀察出這大部分的人對於偏好的最大交集,在於哪個「分辨程度」裡。其實在每個人所喜好的人事物裡,我們都能發現,其對於「美」的體驗層次,與「分辨程度」都是正好對等的。當然首要還是得先「觀察自己」,並發現屬於自己的「分辨層次」。

「分辨層次」的差異是怎麼形成的?這就好比放大鏡與顯微鏡的差異,在於透鏡介質的「緻密程度」,也就是說,當「我」所使用的介質越緻密,那麼分辨的精細程度就會越高,如果說,我們的視覺「介質」要是比現在精細一百倍的話,縱然「偏好」不變,但「美」的感受肯定會完全不同吧。回到現在的現實來說,如果我們經常感覺到「內心良善」的美意,而且人數越來越多,事物的範圍越來越廣,那麼我們的「靈魂體」就有逐漸成形的跡象。因為「靈魂體」是比「身體」更緻密的介質。

我們在接收這個似乎沒有窮盡的「宇宙訊息」時有很多的限制,最大的限制是「需要介質轉換」,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直接接收「宇宙訊息」,這就好比我們沒辦法直接用眼睛看電視訊號,需要有電視介質才能收到並解譯電視訊號。「身體」就是我們目前的「介質」,而「靈魂體」是正在發展中的「介質」,這也好比說,2G手機沒辦法接收3G或4G或WiFi的訊號一樣。

不過「美感」這種事情是無法勉強的,也不用勉強,因為屬於每個人各自的美感經驗,都是正在體驗的真實美感,也是無法取代的,不論是帥哥美女、藝術人文、科學社會、自然宇宙,都是各自珍貴的每一個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