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靈性、意識型態、社會現象__vidya



「靈性」這個詞彙蠻玄的,姑且不論大家怎麼去意會這個詞彙,背後有多少文化與背景的因素,就用最通用的描述來敘述這個詞彙的內涵,不然難以描述。「靈性」是「靈的性質」的縮寫,「性質」的意思是說有個東西可以表現出哪種「樣子」,比如說,我們在描述水分子時,可以說他是氫氧分子的結合,放在一起很柔軟,人的視覺上看起來是透明的,不易加減溫度,可以溶解鹽、糖等礦物質...諸如此類就是水分子這個東西的「性質」,所以「人的靈性」就是表現出「人的性質」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所察覺到「人」的外表、形狀、功能,都是因為背後有個「靈性」的關係。

以人來說,每個人的「靈性」當然也會使人表現出不同的言談行為舉止,乃至於面相、手相、身相、身體機能...,所以當我們觀察整個社會「靈性」的變遷可以從整體的「意識型態(狀態)」這個角度來看,所謂「意識型態(狀態)」也就是每個人行為活動的內心觸發點為何。
這些意識型態的發展又可以分成六個階段來看,每個人所屬的階段各不相同,同時存於整個社會群體之中。其特性描述如下,
1.前個人期,還沒察覺到出現在自己腦中的想法,憑身體的感覺採取行動,類似動物行為。
2.初個人期,已察覺到出現在自己腦中的想法,並且相信那些想法,憑那些想法採取行動,以自我為中心。
3.中個人期,已察覺到出現在自己腦中的想法,但開始懷疑那些想法,並轉而相信他人的想法。
4.後個人期,已察覺到出現在自己腦中的想法,但懷疑那些想法,也不相信他人的想法。
5.觀個人期,已察覺到出現在自己腦中的想法與超越腦中所產生的訊息,想法已經不再重要。
6.超個人期,已察覺到出現在自己腦中的想法與超越腦中所產生的訊息,每個想法都是有意義且重要的。
這些時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各不相同,通常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一個階段,例如,「中個人期」的人們很容易受到「宗教信仰」的吸引,而信奉各式不同的宗教、團體,按照這個常態分佈的移動方式來說,所產生的群體現象會有,「宗教信仰」的人數一開始少,後來越便越多,然後又漸漸減少的現象。

而發展「靈性」指的是「意識型態」的轉變,整體的意識型態轉變的時候,就會有分佈圖向右移動的現象,是緩慢的發展過程,我們若仔細觀察社會上的各種現象,以及發現這些在現象背後推動的意識型態,就能發現這是非常緩慢的過程,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內的非常多的現象,也都還在某個特定的意識型態之內。

轉變「意識型態」需要的是每個人各自的「感受」與「領悟」,「感受」的逐漸累積就會發生一些「領悟」,所以當我們感覺到各種感覺的時候,就認真投入的感覺那個感覺吧...例如,踢到一個石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