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以符碼解譯符碼」的結構性記憶__vidya
「記憶」的功能是這樣的,用一個可以標記符碼的東西,將符碼標示上去,然後這些符碼會對照到某些「意義」之上,所以「記憶」包含兩個部分「可辨識的符碼」與「意義的對照」這兩部分,記憶需要這兩個部分兼具,不然就沒有「記憶」的功能產生了。
「可辨識的符碼」這件事情其實是稀鬆平常的,因為我們所見的、所聽到...所有感覺到的都可以當成是「可辨識的符碼」,也不一定就只是某種特定的物質才算是「符碼」,比如說拿一些白色與黑色的石子排成一列或某些形狀,就可以是某些「符碼」了,又比如說,一些石頭、樹葉並且弄一些繩子,打一些結,然後拿來放在不同的地方,也都可以算是。所以我們週遭本來就是充滿了「符碼」,只不過這些「符碼」是不是便於「辨識」、儲存方不方便、那些狀態表示可以持續多久...都屬於不同「符碼」的特性差異了。
在「意義的對照」部分,就牽涉到對這些「可辨識的符碼」的解讀了,比如說我們可以把「0100111」解譯成「石頭」,也可以把這串符碼解譯成「頭腦」,這只是一種「對照」的動作,簡單的說,所有的「意義」都只是一種「對照」,我們可以獲得「意義」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們的內心裡面有一張「對照表」,也就說把「0100111」對照成「石頭」,我們就開始意會到「意義」了。如果沒有「意義的對照」那麼這些符碼其實也產生不了「記憶」的作用,也沒有認識或瞭解什麼事情的可能了。而「對照表」則是多種規則模式其中的一種。
那為何把「0100111」當成「石頭」就會察覺到意義?因為「石頭」已經讓我們可以對映到我們「視覺」的那個影像,也就是我們曾經「見過的」石頭,同樣的,聽過的聲音、摸過的東西...這些也能當作「符碼」,也就是說,我們是依照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所產生的那些感覺的「符碼」當作「對照表」的資料,來對其他符碼進行解譯的,這樣會產生一個狀況,就是我們都是以「符碼來解譯符碼」,用一套符碼當作基礎,來解釋其他的符碼。所以當我們把「0100111」解譯成「石頭」的時候,「0100111」與「石頭」都是符碼,這兩種符碼雖然同樣是符碼,但是「抽象化程度」卻不相同,而我們所謂的「意義」或「理解」則是在於「抽象化程度」,也就是說,我們自己本身所能「理解」的符碼抽象化程度越高,相對的「記憶」能力就算是越深層。
記憶功能的「抽象化程度」可以用來切分「意識層次」這種架構性的東西,每層的意識層次都有各自的符碼與運作規則與關聯,所以記憶功能與意識層次是不可分的,我們擁有多抽象化程度的記憶能力自然就察覺到哪一種意識層次的對象。正如說物質的顯現表示其擁有物質的運作規則(物理/化學),生物的顯現則蘊含了物質與生物能量的運作規則,而人或有思考能力的動物所顯現的思維能力,則擁有了物質/生物/心智的運作規則,這些規則運用的各層次不同的抽象符碼,形成了各種不同複合式的「記憶模式」,然後這些「記憶模式」穿越了個體的「物質形式」的生滅(萬物聚散,生死輪迴),一次又一次的生滅粹煉出越來越結構化、抽象化的「記憶模式」,帶著這個「記憶模式」,通往更精微的察覺感受。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