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又稱「智慧型全自動能量生化機器人」是一種「我」與「外界」的介面,在這介面的「思考功能」上,常常會發生很多運作不順暢的問題,而我們面臨的絕大多數問題其實都屬於思考功能錯亂的問題。
基本上,我們的思考功能其實與現代電腦內所謂的「程式」差不多,所以機器人會無時無刻都在上面自動產生程式,然後當外界輸入訊息時,就在機器人會自動啟動相關的程式並執行這些程式。一支程式可以同時執行很多次,當程式正在機器人裡面執行的時候,可以稱這個「暫時」產生的東西為「程序」。程式就好比我們知道的那些規則,而「思考」則是用外界的資料放到程式規則裡面執行的過程,執行完以後便產生結果,而「我」就覺知到那些結果,就出現了「想法、感覺」這類的東西。在機器人上都有記憶體可以紀錄曾經接收過的資料,全身都可以記憶,只是紀錄的資料不同,每種不同的細胞與組織都紀錄不同的資料,腦部記憶的是抽象化的符碼(思考的元素),各個器官記憶的是能量流動的慣性(經絡),而皮、肉、骨等組織記憶的則是外界傳來的原始振動(音、光、力),然後組成「我」所獲得的所有能察覺的思想或感受,不過這並非僅是如此,全身上下的記憶體單位也都能或多或少紀錄所有種類的資料,差別只是在數量的多寡而已。
在我們的機器人上要如何自動產生這些規則呢?把實際經驗程式化、規則化的過程會是這樣,
1.感官(眼耳鼻口身)接收到外界訊息(I={i1,i2,i3…}),由外表往全身內部傳遞。
2.身上的記憶體(M={m1,m2,m3…})接收外界訊息(I)的振動或訊息轉換過的訊號。
3.記憶體合併之前記憶的資料變成新的記憶資料(M)。
經過1,2,3就完成了一次,我們一天24小時其實都一直在重複這種1,2,3的過程中,無時無刻,然後「程式」就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被修改,也就是我們思考的規則不斷的更動。就腦中記憶而言,規則變動,輸出的結果(想法)就可能會改變。而這一切,都是「自動的」,也就是說,如果「我」(我就是覺知)從來不曾離開過身體上所有記憶的規則,那麼「我」就是在感受經由外界環境所塑造的「智慧型全自動能量生化機器人」程式的輸出結果罷了。
「覺知」也是一種能量,相對於機器人介面而言,這種能量強度相對比較高。所以若「覺知」一直都順著、配合著機器人演出的話,心情、情緒、思維一直都隨著環境起起伏伏的話,「覺知」的能量會加強那些程式規則,使得那些經常發生的事件會很快變為程式規則,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教育或訓練,訓練機器人的教育,所以不同的環境塑造不同的機器人。我們經常會發現到,一個經常生氣、高興、憂鬱、沮喪,各種人格典型的人,與其相關的程式規則是具有高強度的慣性,身體各部位都具有這種反射式的慣性,所以事實上,我們通常所稱的「人格特質」就是一種程式強度。反過來說,若「覺知」只是觀察也不理會這些程式規則的話,這些程式規則就會漸漸啟動不了,這些程式沒有「覺知」的能量提供自然就無法啟動了。不過,若「覺知」採用了克制、壓抑、強化、厭惡這些程式規則的話,也只是在強化另外一種程式規則,是一樣的事情,所以不管念頭怎麼轉,都還是在配合機器人演出。
配合「智慧型全自動能量生化機器人」的演出雖然精彩,也換了不少道具,不過總是在演同樣的戲碼,身為觀察者的「我們」應該換換口味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