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為什麼要問為什麼__vidya


我們經常會感覺到情緒起起伏伏,有時快樂、有時憂傷、有時憤怒、有時安慰,我們經常在心裡想著未來的計畫或過去還未達成的目標。如果說,我們的想法是無法控制的自動升起與下降,我們的感覺是不由自主的憤怒或喜悅,這樣的人生豈不是「沒有自己」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其實不算是「我」的人生,那是受控制的人生。受控制的人生其實跟一部機器、電腦沒什麼兩樣,小姐,你真的願意變成機器人嗎?

我們通常對於存在的事物將之分為兩部分,一部份是可覺知的,另一部份是不可覺知的。對於我們可覺知的部分通常我們都可以完全的接受,不會有選擇的餘地,而不可覺知的部分就陷入朦朧模糊難以瞭解的處境,這部分我們在認知上會有兩個選擇,「相信」或「不相信」,「相信」是在思考內模擬已覺知事物的結果,而「不相信」則是在思考內模擬未覺知事物的結果,所以這兩種結果同樣是思考「模擬」而來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真正體驗到「可覺知」的對象時,不會有「選擇」的後續思考,在「未覺知」的對象上,才會有後續選擇的思考活動。所以選擇相信或選擇不相信,事實上,在思考的功能上是同一件事情,當我們進行選擇的思考時,那件事情或那個對象就已經脫離能夠「覺知」的範圍了,對於這個「覺知」來說那就是「幻覺」。這種「幻覺」這就像在電腦裡玩軟體遊戲一樣,離開網咖後,你發現原來你沒有上天堂,你還是住在套房裡。
我們對於思想上的幻覺向來是習以為常的,這種習慣這意味著要察覺思考所產生的反應是遲鈍的、缺乏敏感度的,對於這種遲鈍我們可以採取一個簡單的方法來消除這種遲鈍的覺知,這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無論什麼事情都可以產生質疑,都可以自我質問「為什麼?」,自我質問「為什麼」可以將我們因為遲鈍覺知所忽略的各種思維反應,將我們的「覺知」保持在某個想法的狀態中,深入察覺那個想法的來龍去脈。經過我們針對一個「想法」(或感覺),不斷的深入詳細質疑,產生那個想法的源由就會變得清晰可見,這種一連串的質疑幫助我們的心智思想建構一個新的「體驗」,將此體驗納入可覺知的部分,並完全接受這質問的結果,此後對於相同的狀況就不會再處於「選擇」相信或不相信的未覺知幻覺之中。對於生活中有太多事情可以自我質問,越多的自我質問會使我們體驗到,其實我們經常處於「無知」的狀態。或許老是問「為什麼?」會令人很煩,不過其實只要仔細的問個十次二十次以後,就可以訓練成反射動作,針刺下去立刻就見血了。
最有效益的質問當屬「情緒」的反應了!比如說,當我們為了別人批評自己不夠認真、能力不足而生氣的時候,就可以立刻開始在心裡自我質問
「為什麼我要生氣?」
「因為我討厭別人的否定我的努力」
「為什麼討厭別人否定我的努力?」
「因為我怕別人不重視我」
「為什麼怕別人不重視我?」
「因為我在意別人的對我的觀感」
「為什麼我在意別人的觀感?」
「因為我想獲得別人對我的肯定」
「為什麼我想獲得別人的肯定?」
「因為我希望別人都看得起我」
「為什麼我希望別人都看得起我」
「因為我害怕失去自尊」
「為什麼怕失去自尊?」
「因為我要維護自己的利益」
「為什麼要維護自己的利益?」
「因為是為了自己」
「為什麼要為了自己?」….
經過我們追溯所有的情緒或想法的來源之後,都能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這些想法情緒其實都是「為了自己」。我們有了這樣的追溯經驗以後,就能清楚的察覺我們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為了自己」,這種經驗就能讓我們的感覺與想法平息了。當然這個結果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會開始對於外界刺激「沒有反應」,沒有反應久了,便會引發另一個疑問,「我是誰?」,當這個疑問升起時,我們的感覺與想法就進入「可自主」的範圍了。我們不再是受外界刺激控制的人生了。
有人說,受外界刺激控制的人生,也是一種人生,的確,這也是一種人生,但是應該沒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控制,因為真正的「我」是自由的。
要是有人打破砂鍋的問你「為什麼」的時候,他應該是想讓你的「我」自由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