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育是教導我們瞭解自己的想法形成的原因,並進而脫離對自己「心智」的完全認同,那麼教育就會讓我們從心智的束縛中掙脫,獲得快樂真實的人生,否則教育就會變成製造痛苦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教育」對於心智模式影響的過程是這樣的,(初生)「我」本來是一個沒有思考能力的觀察者,(成長)後來「我」開始了發展思考能力,此時外界的「教育」讓我接收了一些思考需要的資料,這些資料都是將「我」與「我的心智」劃上等號的資料(影響),所以正在形成思考的「我」就認定了「我的心智」就是「我」。本來「我」發展心智模式這件事情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由於教育的內容訊息始終沒有傳達「我」與「我的心智」是有差異的,反而不斷的傳遞相反的訊息,這使得「我」陷入了「我的心智」的深淵,所以「我」始終將注意力放在竭盡「我的心智」上。當每個人都在盡力維護「我的心智」時,問題就發生了,因為「我的心智」不同於「你的心智」也不同於「他的心智」,由於「心智」是「我」與「教育內容」作用後產生的結果,故「心智」是隨著「教育內容」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心智」這種東西,其實跟一棵大樹沒什麼兩樣,風吹雨打就會成長凋零,隨著環境改變而改變,是環境中的一環,只不過我們看不見他罷了。
心智控制手段相當的多,主要都是控制「教育內容」,我們現在所謂的「教育」老實說都只是企圖去控制「教育內容」,以達成「教育的目的」。我們從小就開始上學,學習各種學科,接著考試,就這樣不斷的重複十幾二十年灌輸同一種訊息,直到進入社會仍然接受著各類的重複的訊息,直到老死。這種重複的訊息歸結起來就只有一種潛藏的意義,「催眠你的心智」。學習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要競爭,競爭以獲取更多社會資源。不但要跟自己班上的同學競爭,還要跟國內的學子比個高下,出了社會不但要跟公司的人競爭,還要跟整個業界競爭,不但要跟國內的人才競爭,還要增加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好跟全世界拼個死活。這種不能輸在起跑點的競爭思維,不斷的從每個家庭、社會、文化、傳統、媒體形成「教育內容」傳遞到每個人的「心智」裡,我們既是這些訊息的接收者,也是訊息的發送者。有時候我們並不一定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百分之百「認同」這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教育內容,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的「心智」裡全是這些資料,所以再怎麼用力思考,再怎麼重組想法,也都脫離不了這些競爭、生存、快樂、希望…的內容範圍。「催眠你的心智」再加上「認同你的心智」,這樣的教育也不過是在訓練機器人,跟真正快樂自由的生活,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
無論在哪一種學科、分類上的知識,其實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那些知識本來就只是對於自然環境的描述而已,教育政策本身也沒有什麼好壞之別,那只不過是群體意識所反應出來的結果而已,也就是說,無論大家在想些什麼,那些想法就會反應在現實社會的諸多現象上。群體意識與社會現象本身就是一體的兩面交互的消長與影響,這其中並沒有什麼對錯,那只是在相對中運行的一個系統。真正的我們經常是處於被自己心智催眠的狀態,不過如果我們能清楚的看到這些催眠式的訊息、催眠式的教育內容,會讓我們在系統裡面知道自己在作什麼,而能活得更自由與快樂一些。
對於越簡單的事情,我們越無法相信,老是覺得事情沒有那麼單純。不過「教育」這件事真的沒那麼複雜,只要先搞清楚「心智」的功能,接著別再沈迷於「心智」就可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